“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出炉 新津要这么干!
中共成都市新津区委关于制定新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新津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新津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从新津发展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出发,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启高水平建设“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新津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区委坚定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公园城市建设,勇当成都“南拓”生力军,与天府新区、高新区、双流区共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完成撤县设区,实现了由“县”到“区”的千年之变。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至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至1.5倍,连续5年进入四川省十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排名从第20位跃升至第13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城市能级大幅跃升,城市发展迈入地铁时代,五津水韵城东西两翼齐飞,岷江创新城平地立城,牧山商旅城实现TOD营城突破,武阳大桥、白鹤大桥、五津廊桥、龙王渡大桥飞架“三江六岸”,城市骨架全面拉开,三城格局基本确立。产业结构实现重塑,工业经济迈向智能制造,文创引领第三产业发展,新乡村产业蓬勃兴起,形成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天府牧马山国际商旅区、梨花溪文化旅游区“两园两区”产业功能区发展格局,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从6.6:53.9:39.5调整为5.7:42.5:51.8。生态优势持续厚植,规划33平方公里津津城市绿心,建成纵贯城市南北的百溪堰——红石——羊马河20里滨河湿地绿廊,白鹤滩湿地成为成都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170公里津津绿道串联“五河一江”生态空间,形成五公园五湿地的公园湿地群落,主要河流水质全面改善,空气优良率提高30.7个百分点。创新驱动更加有力,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核心的经济组织形态逐步形成,与腾讯、阿里、华为、58集团、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国家川藏铁路创新中心等头部创新资源有效链接,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5倍,高新技术企业增加76%,新经济企业达3200家。民生福祉明显改善,成都外国语学校、龙江路小学、石笋街小学、市机关三幼等名校落户,新津中医院、妇女儿童医院新院建成投运,启动新津体育中心建设,建成保障性住房137万平方米,完成公交和花源自来水厂国有化改革,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保持在6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8倍。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业,城乡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7%;改造老旧院落96个,整治背街小巷14条;改造农村厕所17678座;打造最美阳台、最美院落、最美林盘、最美社区260个,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71个,获评全国最具诗意小城。
2、“十四五”时期新津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加快重构。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成德眉资同城化走深走实,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上升为国家使命,“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成为成都拓展新空间、塑造新动能的最大增量。对新津而言,未来五年,是新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由县城形态向都市新区转变,由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变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将全面融入成都全域发展,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战略动能更加强劲,位势能级更加凸显,但对表对标中央、省委、市委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城市功能品质、发展能级与都市新区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智能制造、新乡村、文创旅游等主导产业龙头型、平台型企业偏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还不够突出;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活力还不够强劲,数字赋能产业发展还需更加有力;财政金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任务还十分艰巨;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领域还存在短板;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吸附能力还不够强。面向未来,新津区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辩证看待新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发展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方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建设“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新津力量。
3、“十四五”时期新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增强“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高端产业创新城市、城南门户枢纽城市、现代滨江公园城市”职能,加快建设“一心三城五镇”城市组团和“两园两区”产业功能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加快建设现代化创新活力新区、现代化产业新区、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区,“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基本建成,成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典范,为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4、“十四五”时期新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和新津发展阶段性特征,统筹短期与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未来五年,创新活力动力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更加紧密,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优化“超级绿叶”城市形态,塑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新示范。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和深化公园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城市营建策略创新持续深化,人口和经济承载弹性空间协同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更高台阶,以“超级绿叶”为总体架构的公园城市生态基底全面形成,城市空间结构、整体形态、功能布局全方位深层次转变,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成为成都样板。
——推动“两园两区”加快转型,打造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新高地。突出数字赋能、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经济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深化,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主导的新园区整体成势,以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发展的新乡村生机盎然,以新商贸新文旅为特征的新城市蓬勃发展,以文创旅游为标识的新景区成为向往之地,“两园两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增长极。
——践行“共建共享”民生逻辑,实现均衡优质民生供给新突破。着眼公平普惠、优质高效、可感可及,高品质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公园城市人人建·新津最美大家创”成为城市运行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城市共建、社会共治、成果共享得到生动诠释。
——融入“两区一城”发展战略,共建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新格局。坚持互利共生、开放协同、相互成就、整体成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更加深入全面,参与“两区一城”协同发展的态势更加强劲,区域融合、有序竞合、要素聚合同步呈现,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高能级共同体,成为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实践典范。
5、二〇三五年新津远景展望和发展目标。力争到2035年,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公园城市形态全面形成;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全面构建,成为成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的重要支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达到成都中心城区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得到全面彰显,“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全面呈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的靓丽名片。
二、围绕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创新城市精明增长方式,打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创新活力新区
聚焦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推动“一心三城五镇”建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全面夯实绿色自然生态本底,持续提升城市资源要素聚集能力、区域经济承载能力、宜居品质吸引能力,全面建设现代化创新活力新区。
6、深化完善公园城市营建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公园城市+全域旅游”领导小组制度,公园城市重大工作集体研究决策,统筹城市“策划、规划、建设、运营”四大环节。进一步强化公园城市建设局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前期工作牵头单位职能,统筹开展重要区域、重点地段、重要节点的策划研究和城市设计。进一步完善专家顾问委员会制度,围绕重点领域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研究,对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全流程决策咨询。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管控体系,对城乡景观风貌、旅游交通、河道(湿地)、街区街道、公建配套等建设进行全过程全周期管控导引。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公园城市建设模式,引导优质市场主体全面深度参与公园城市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和产业孵化。
7、深入实施“轨交+公交”TOD营城模式。创新片区综合开发和运营,推行“投资平台+专业性企业”模式,以“TOD+”统筹城市重点片区综合开发,推动形成最友好的交通接驳、最舒适的生活方式。按照“物理+数字”双开发模式,有序实施地铁10号线五津站、刘家碾站等“七站一场”产城单元融合开发,促进地铁沿线风貌改善和业态提升,推进五津水韵城游河心、纯阳观等城市片区有机更新。以地铁10号线新津站“TOD+5G”公园城市社区项目为试点示范,通过“空间载体+数字赋能+场景植入”,构建“地铁+智能交通”通勤圈、“TOD+时尚购物”商业圈、“TOD+智慧社区”居住圈,形成“通勤、商业、居住”三圈相互支撑的站城集合体。探索实施以公交场站为导向的城市综合开发策略,以老码头、天府农博园公交TOD项目为试点示范,通过“流量聚合+业态融合+功能复合”,打造“TOD+流量”集散中心、“TOD+产业”商业中心、“TOD+公服”邻里中心,塑造集“公交枢纽、社区服务、特色商业”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
8、加快推进“物理+数字”智慧营城路径创新。运用数字化全方位赋能城市,建立健全“城乡大脑”建设体制机制,探索组建城乡大脑技术联盟、城乡大脑研究院,建设城乡大脑中枢,构建技术体系、治理体系、市场体系。推进“物理+数字”双开发试点示范,推动城市开发建设从传统物理空间升维到“物理+数字”孪生空间的协同规划、建设和运营,构建“BIM+CIM”数字化智慧运维的城市底座,公园街区加载智能网联、智慧服务赋能产业载体、品质住区植入数字管理,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积极开发城乡大脑场景应用,探索智慧应用场景投建运维模式,突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数字乡村+云栖农博”“智慧城市+本地生活”,打造一批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市民的新场景新业态,推动城乡大脑成为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数字基础设施和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城市,让城市运转更加智慧、更为安全、更具韧性。
9、积极释放“五河一江两山”生态营城价值。坚持“公园城市+全域旅游”底层逻辑,系统营建“青山绿道蓝网”景观体系。明确城市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健全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实施南河、金马河等滨水岸线景观塑造,修复牧马山——长秋山生态绿脉,推动津津绿道全域贯通、品质提升,形成以“大尺度+微循环”为支撑的城市生态本底,塑造“城市建在公园里、城市无处不公园”的大美生活图景。遵循“生态理念+市场思维+商业逻辑”理念,探索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依托杨柳湖滨河生态公园、百溪堰——游河心湿地、花源白鹭洲等区域良好生态基底,实施城市商业开发和生态场景营造,塑造花景道路、花漾街区,推动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消费空间、休闲空间指状交错、渗透融合,打造生态保护修复样板区和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新增公园10个以上,津津绿道突破400公里。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全域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10、全力建设农博引领的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建设为核心牵引,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拓展区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国有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综合利用模式,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改革,有序引导农民回流和市民逆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推动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发展,不断激发和释放乡村发展活力。塑造“产业功能区+特色小镇+林盘聚落”新型城乡组织形态,实施新时代示范乡村建设,高水平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高标准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城乡公共服务投建运管,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优质化发展。
11、加快建设支撑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持续完善内外交通路网,开展内环道路、南部区域跨河通道策划研究,完成三新路拓宽改造、成雅高速新津东立交化改造,提高产业功能区、城市组团通勤转换效率;推进川藏铁路、成乐高速扩容、天邛高速(新津段)、天新邛快速路、西新大道等道路建设,积极争取地铁31号线、市域铁路S7、S8线启动建设,打造成南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实施花源二水厂5万吨/日增容扩建,持续推进管网建设,农村散户自来水入户率达93%以上。实施金马河辜滩至广滩段防洪治理工程、南河新津段防洪标准提升工程。完成红岩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完成500KV输变电工程及其220KV配套工程、农博园核心区电力基础配套、文武110KV变电站扩建工程建设,新铺设燃气管网50公里以上,进一步满足企业和农村散居群众用电用气需求。加快实施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一批智能交通、智慧绿道、新能源充电桩等现代基础设施,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地下管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构建智能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围绕成都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新经济发展组织方式,打造先进要素引领赋能的现代化产业新区
坚持以“两园两区”为载体推动全域人城境业融合发展,深化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建设,构建生态型、平台型、功能型、智慧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多元复合、创新驱动的科创空间,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社区,全面增强以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生活生态为优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2、深化完善产业功能区“小管委会+大公司”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深化完善“一个领导班子统筹协调、一个管委会具体推进、一个国有公司投建运维、一组镇街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功能区管委会作为管理行政主体,会同属地镇街,承担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项目促建、企业服务、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能。按照“应放尽放”原则,职能部门依法授权产业功能区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全方位做好功能区服务保障工作。坚持“一个功能区+一个国有公司”的配置方式,国有公司作为功能区开发建设、投资运营主体,以市场化方式开展招商引资、资金筹集、项目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服务、土地预储备运营等产业功能区全生命周期投建运营工作。坚持国企服务城市战略、服务社会民生、参与市场竞争的定位,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行经理层契约化管理与市场化选聘,全面提升干部职工专业能力水平;完善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促进国有企业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
13、聚焦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做大做强以智造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瞄准4.0版产业园区综合开发,构建以明珠湖智能科技创新圈为核心,以智能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智能硬件产业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南向陆港型区域物流枢纽示范基地为支撑的“一核四基地”格局,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应用示范高地、集成服务高地、装备供给高地。壮大智能交通装备及核心部件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及核心部件、新能源交通及智能网联、智能机场系统、智能交通后市场服务等。壮大智能家居及智能硬件产品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硬件、机器人研制及系统集成、智能传感与控制元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与服务。壮大绿色食品及供应链系统产业,重点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饮品以及冷链物流等供应链体系,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发展,建设数字工厂、无人车间,推动生产智能化升级。着力推动由“项目等空间”向“空间等项目”转变,加快建设天府创智湾、天府希望智谷等科创空间,构建“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产业垂直孵化器+中试共享生产线”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明珠幼儿园、园区配套服务中心,打造天府明珠公园智能科创产业社区、骑龙湖创新创意公园社区、杨柳河文教产业社区、轨道交通产业社区,加快塑造高品质新型园区和产业发展空间。
14、聚焦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大力培育以乡村为场景的新乡村产业集群。紧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构建以天府农博岛为核心,以农博小镇、文博小镇、渔博小镇为支撑的“一岛三镇”格局,打造农博会展平台、数字农博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呈现“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培育壮大农业会展博览产业,集聚一批国际知名专业机构,呈现“季季有展、月月有会、日日市集”,打造“交互式、生活化、沉浸式、智慧化”博览体验场景,建设“一带一路”泛欧泛亚现代农业博览会展平台。加快发展“农博+”产业,围绕体验形式和会展模式创新,建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天府农博馆,融合“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功能,在线集成展销“川字号”农特产品,塑造立足成都、面向川渝、服务全国乡村振兴的农博会展品牌,为成都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智能科技农业,推广应用温室智能控制、园艺机器人等新装备和疫病智能防控、智能冷鲜物流等新技术,集成智能科技农业新形态,赋能四川“10+3”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挖掘天府农耕文明,重点发展田园颐养、创意市集、大地艺术、民俗体验等休闲农旅新业态,打造一批兼具乡村文明与时尚现代的文化互动场景,增强农旅体验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建设农博主展馆、市州展馆、融媒体中心、科创林盘等科创空间,构建天府农博“窗口集成+平台辐射”创新体系,打造张河波尔新乡村产业社区、新乡村产业大学生态城、先寺未来农业产业社区、TOD文创产业社区。
15、聚焦天府牧马山国际商旅区,积极发展以5G+为引擎的新商旅产业集群。围绕打造“成渝数字经济新名片”,构建“TOD+”经济带、“山水+”经济带、花源“商贸+”组团、花桥“文旅+”组团的“两带两组团”格局,做强综合性枢纽集散功能、区域性新消费商圈功能、现代总部商务功能,打造全价值链新商贸经济区和数字化跨界融合新文旅示范区。围绕“数字创意+旅游”“数字创意+IP”“数字创意+科技”,拓展数字孪生文化实景体验、旅游场景数字化体验,发展以文创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以数字化跨界整合为模式的新文旅经济。健全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机制,建设数字商务产业孵化中心、数字创意产业孵化中心、数字创意科技赋能平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建设58数字科技城、5G电商直播基地、3E轴等科创空间,构建“职教培训+总部服务+产学协同+场景验证”创新体系,打造天府新商旅小镇、柳河国际艺术社区、TOD+5G公园城市社区。
16、聚焦梨花溪文化旅游区,持续壮大以文创为内核的微度假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天府微度假首选地”目标,依托长秋山生态绿脉,布局山水运动片区、文化创意片区,构建“一脉两片”格局,打造赛事胜地、文创高地、旅游热地,塑造“国际范、天府韵、新津味”山水运动及文创旅游品牌。坚持“文创引领+全业融合”,围绕时尚文创汇集、品牌赛事聚集、精英人才云集,深入挖掘山水文化、美食文化等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培育引进文创团队和品牌赛事,构建以山水运动、文化创意为主导,运动赛事、科研科创、康养度假、节庆节会、休闲旅游等为联动的“2+N”产业体系。做强梨花季原创IP、做响活鲜美食IP、做红网络微影视原创IP,促进花卉博览、花卉制品、花卉文创等创新创意发展,加快活鲜美食创新研发和转型升级。依托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打造水上运动胜地、山地运动基地、休闲运动公园,建设国际赛艇、皮划艇等A级水上运动赛事专业场所,举办国际知名水上运动、山地体育赛事活动,营造休闲运动消费场景,推动形成“山水运动+时尚休闲”旅游业态聚集发展格局。加强文化旅游策划营销,推介新津形象,讲好新津故事,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建设古津水驿文创园、文轩体育综合体等科创空间,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文创数字交易+文创成果发布”服务体系,完善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打造老码头文创社区、山水世界运动社区、问道君山里旅居社区。
17、加快构建有机会有获得感的人才成长环境。聚焦城市发展、产业前沿,整合优化人才政策,强化外引内培,构建与城市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生态体系。实施“蓉漂津英人才计划”,聚焦以培引才、以培引产,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共建“新津数字工场”,每年引进1000名以上高校应届毕业生到津培训就业;聚焦重点产业,引进产业生态圈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50名以上。实施“产学研资”企业家成长计划,建立企业家培育人才库,每年遴选100名企业家到深圳资本市场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定制化培训,促进企业家创新思维、管理能力等不断提升。实施“金蓝(绿)领”定制培育计划,围绕“需即培、培即就”,依托58同城大学、希望教育集团、新华教育以及在津高校等资源,采取“培训+取证”方式,每年分层分类开展定制化技能培训1000人以上。实施“津津希望”选培计划,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选聘优秀应届毕业生,开展为期3年左右的“导师制”“进阶式”培养,塑造具有新津特色的青年干部人才引育品牌。实施“创新津·云课堂”社群共生计划,以产业功能区、行业协会、村(社区)为单元,组建“创新津·云课堂”社群联盟,分层分类开展“线上+”主题培训,探索“创新津·云课堂”市场化运营。实施“人才金卡”计划,联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从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就医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实现“一卡通办”,进一步增强人才获得感。
18、全面塑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发挥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加快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持续厚植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实施创新主体招引行动,探索“人才+资本+项目”招商组合模式,重点招引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平台型创新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研发+总部+生产基地”的完整创新生态链企业集群,聚集一批拟上市创新主体,培育一批具有上市潜力的创新主体,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高校院所、创业资本、应用场景高效集成,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创新联合体,引导组建行业发展联盟,构建创新创造良好生态。实施科技金融融合行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和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围绕智能制造、新乡村、新商旅等主导产业设立和用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天使投资母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投入。实施创新企业上市行动,支持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动态建立上市企业培育库,组织开展拟上市企业专项培训,开通上市企业服务直通车,推动项目、人才、企业与技术、市场、资本等多种市场资源要素深度整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增各类上市主体20家以上。实施创新环境优化行动,优化“3+3”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引导“津商回归”,实施民营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构筑民营企业发展新摇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流程,建设“一窗受理综合平台”,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坚持依法包容审慎监管、智能智慧监管,营造公平稳定可及的营商环境。
19、主动融入“两区一城”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聚焦成渝共建数字产业高地、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积极参与“两区一城”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协作。完善与“两区一城”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深化“职能部门+功能区+企业”三级合作模式,借力成都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开放平台协同共享,拓展成都“南拓”区域一体化发展空间,做强“数字经济带”“绿色经济带”功能支撑。与天府新区、高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共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建产融结合的产业发展空间,共谋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模式,共构科技研发、转化应用、制造生产、管理运维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从生产端、产品端、平台端“三端协同”发力,支持企业创新,组建产业研究院、产业发展联盟,积极承接华为鲲鹏生态基地、工业大数据国家研究中心等创新技术成果转化,规划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及成果转化基地、中国西部智能制造促进中心、天府智能产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搭建“数字农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乡村资源和城市要素双向在线、交易互动,为“两区一城”城乡互动、资源链接提供支撑,协同推进城市乡村共荣共生。
四、围绕成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方式,打造民生供给优质均衡的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城市人口高知化年轻化趋势,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能力,全面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探索数字化时代城市服务和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公园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市民感受城市的温度与品质。
20、办好与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的优质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优教新津”行动,以“名校+”理念为统领,培育新时代的新校长,塑造孩子身边的好老师,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构建名校集团化、名校全覆盖均衡配置的优质教育资源新格局,建设教育强区。做强教育品牌,精准招引金苹果等品牌名校名园到新津办学,全面推行“名校+分校”“名园+分园”办学模式,塑造本土名校品牌,新增名校名园10个以上,完成龙江路小学新津分校、石笋街小学新津分校等24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新增学位22000个以上。做强教培产业,围绕新津站TOD示范片区、五津红石片区等,布局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大力引进学而思等一批品牌教育培训机构,打造教育培训专业楼宇和特色街区;引导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津院校拓展教育培训业务。做优教育队伍,实施名校长“导师制”“订单式”“递进式”培养,引进一批全国、全省知名校长,造就一批全省全市教育领航人才,新增名校(园)长10人以上;制定名师发展规划,分层分类开展梯次培养培训,招引一批正高级、省市特级、省市学科带头人等名师,新增名师100人以上。
21、提升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基地,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能力和应对能力。持续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引进培育青年专科人才100名以上、全科人才100名以上,招引学科带头人20名以上;创建市级以上重点专科10个以上;建成四川省骨科医院天府分院、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引进社会资本开办特色专科医院,完成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三级医院创建。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培育发展消费医疗,引进眼科、口腔等健康企业10家以上,轻医美高端品牌机构2家以上,建成区域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积极发展特医食品,引进特医食品企业5家以上,加快构建特医食品产业链;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引进中医药康养旅游龙头企业2家以上,做强“中医+乡村旅游”康养品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持续推进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深化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市妇儿中心医院等医院的合作,构建上联三甲、下带基层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建设智慧型医院,推动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
22、满足市民多元化高品质消费需求。抢抓扩大内需新机遇,统筹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消费布局,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特色消费。规划建设特色街区主题商圈,以景区化思路打造农业太古里、高地艺术街区、老码头文化创意街、希望·奥特莱斯购物街等特色街区8条以上,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街区的文化与温度;引进城市综合开发品牌运营商,结合地铁新津站、五津站等片区开发,以主题化理念打造红石公园、新津站TOD、岷江新城三大主力商圈,推动图腾国际商圈业态提升。不断丰富社区商业,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社区建设,引入品牌连锁店、24小时便利店、无人自动售卖店等社区商业形态,积极培育以精致、轻奢、网红为特质的品牌小店,满足“全龄、全时、全新”多元需求。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公园经济,依托绿道体系、公园湿地群落,植入策展型新零售,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培育户外消费、体验消费、绿色消费;大力培育夜间经济,打造“南河-廊桥”立体夜间经济带,发展夜购、夜秀、夜游等主题消费;大力发展乡村消费,培育稻田餐厅、乡野露营等业态,满足市民体验乡村田园生活需求;提升发展美食消费,挖掘新津美食文化,引入时尚理念,打造舌尖上的餐饮品牌。积极发展文化体育消费服务,打造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斑竹林竹文化公园、修觉山诗词文化公园等一批主题公园,引进沉浸式主题图书馆,建成国际水上竞技中心、新津体育中心等场馆设施。高水平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艇比赛。
23、构建公平普惠有温度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年金及商业储蓄型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救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持续深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让老人安享晚年幸福生活。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群众多样化、高品质居住需求。围绕新经济新业态开发新职业,建立创业带动就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全民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援企稳岗、技能提升等专项行动,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24、塑造智慧和谐美好的公园社区。坚持“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区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机制,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域推进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优化“1+4+N”智慧治理体系,探索社区数字化场景、社区数字化服务、社会数字化治理,开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试点数字化改造,推动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党建等场景应用,促进综治中心、大联动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多中心合一”。健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机制,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畅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行业协会、社会企业等参与社会治理渠道,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序实施老旧小区、街区更新改造,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社区功能、形态、业态、环境综合提升。健全社区发展治理配套制度,推进安置小区规范管理,加快社区服务载体建设,突出生活美学,实施社区场景营造,塑造小尺度、富有人情味的城市空间肌理。持续开展公园城市人人建活动,评选一批“最美小区”“最美阳台”“最美街道”“最美林盘”。
25、建设智能高效协同的城市安全网络。坚持把系统思维融入城市安全管理全过程,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津。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社会重大风险、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信访问题“三张清单”工作制度,完善“大联动·微治理”和网格化管理服务制度,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和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组织动员体系。全面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健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品药品监管等重大领域风险辨识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重视粮食、能源等战略物资安全,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确保新津区社会大局安全和谐稳定。
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加快实现“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而努力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26、强化党对经济社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坚决把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全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宣传思想阵地。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锻造“讲政治、懂城市、会经济、善治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强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27、凝聚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奋斗。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政协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调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驻津单位等各方面力量。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深化法治新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公正司法,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推进“法律七进”,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28、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评估机制。全面落实规划建议的部署要求,准确把握新津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社会转轨的阶段性特征,立足城市长远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高水平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符合本领域特点的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规划推进机制,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动态调整、监督考核、结果运用等机制,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新津区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同心同德、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建设“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而拼搏奋斗!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何佳昕
责任编辑:李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