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大工程丨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让市民“畅游”上班回家路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4月13日 10:43

通勤是城市居民出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市通勤效率,不仅能让上班族上下班更加便利快捷,也是城市运行效率的具体体现。“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以“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启动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备受关注。

成都提出,到“十四五”末期,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平均通勤距离保持在8—10公里合理范围,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到45%,绿色交通分担率达到70%,城市交通管理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片区“微循环” 高峰期不再“水泄不通”

位于金牛区奥林片区的五里墩支路,居住人口多、出行车辆多,以前一到上下班高峰就堵个“水泄不通”。为了保证道路通行能力,市交通管理部门对这里采取顺时针单向循环(“微循环”),为单侧停车腾出空间,并在五里墩支路、五里墩东二巷等处,规划增设单侧占道停车泊位。同时采用时空错峰停车法,让奥林广场在夜间为周边群众提供车位。如今的奥林片区,交通拥堵指数由2.25降至1.05,片区交通事故周报警量同比下降75.2%。“上下班不再堵了,住在这里心情舒畅很多。”奥林片区居民杨先生说。

对标先发城市 学习先进经验

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平均通勤距离9.1公里、平均通勤时间39分钟,均处于国内特大城市中等靠后水平。而对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4月12日进行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专题采访活动中,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阐述了四点理由:

一是职住分离明显,比如高新南区就业密度非常高,“5+1”区域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不匹配,长距离通勤占比较高;

二是机动化出行占比较高,尤其是小汽车出行占比超过30%,造成城市干道拥堵加剧;

三是轨道交通与公交、慢行换乘接驳体系融合不足,轨道两端接驳用时占“门到门”全程通勤用时的42%,降低了轨道交通通勤的效率;

四是常规公交通行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公交专用道、公交港湾站设置未成体系,道路交叉口常规公交缺乏信号优先等。

在成都正在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成都深度对标东京、纽约、巴黎、上海、深圳等先发城市,努力学习其先进经验。比如,东京引导居住和就业人口沿轨道站点集聚,形成依托轨道的多中心城市结构,以轨道为核心形成高效舒适的接驳换乘体系;纽约构建铁路、地铁、轻轨等多铁融合的轨道网络,并不断改善常规公交路权保障,提高行驶速度;巴黎构建高效的市域铁路、有轨电车、常规公交协同运营体系,小汽车出行占比仅为13%,并制定了通勤年票优惠政策等;上海公交线路运营和布局均与轨道交通高度协同,并实施微工程挖潜道路的通行能力;深圳道路空间向公共交通和慢行空间倾斜,建成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实现城市交通智慧化管理与服务。

“成都思路” 聚焦城市通勤效率提升

在对标的基础上,成都综合自身情况形成了“成都思路”:

加快推进职住平衡——采取多种用地保障和灵活的竞价措施强化商品住宅类用地调控目标管理,加快筹建人才公寓,持续推进成都自然博物馆、金沙演艺综合体等重大公建项目建设,促进交通资源与城市功能合理配置;

加快实施一批市政交通项目——大力实施东西城市轴线、天府大道北延线、草金路、羊西线、沙西线等“环+射”骨干路网体系,持续打通市域“断头路”,加快建设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努力实现2021年全市天府绿道开工800公里、建成600公里;

提高绿色交通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十四五”时期中心城区公交线网优化规划研究,科学谋划未来3—5年常规公交发展规划方案,明确2021—2023年三年主要任务及计划;

提高交通治理能力——加快编制《成都市智慧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智慧交通三期工程实施计划,研究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片区单向交通组织实施指南》。

全力推进 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更舒心

接下来,成都还将继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全力推进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让职住更加平衡适宜、出行更加便捷舒适,让通勤场景处处体现城市温度,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更加舒心美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

看度记者:朱玲玉 张鹏远

版面编辑:朱书婉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