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晒幸福⑩丨老旧院落里的“十八匠” 自家社区也能出匠人品牌
编者按:2021牛年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发布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五年实施方案和2021年工作计划,用“幸福”“美好”“生活”,三组关键词打卡牛年,在开年第一天给市民们送上“幸福大礼包”。如今,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牛年即将圆满收官,成都市幸福办、市委宣传部特别策划:“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成都晒出代表作”系列报道, 让我们一起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感受幸福生活。
从让市民钱袋子鼓起来到提升生活成本竞争力,从办事不找人到城市容人,从青年有奔头到老年有所依,一件件民生小事都彰显着幸福城市的温度。1月12日,看度记者从2021年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上获悉,一年来,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确保了10个方面的72个具体民生实事项目圆满完成,其中38个项目超额完成。全市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80所,新增学位10.39万个;新晋三甲医院15家,基本医保覆盖1875万人;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2个,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2162张;建成279个儿童友好场景,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增至5.5万个。
今天让我们聚焦郫都区奎星楼社区,感受新时代的能人巧匠,走进“九佬十八匠”。感受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获得感。
从前,在中国民间,有很多手工艺人,他们走乡串户,用自己的手艺服务乡民,被称为“九佬十八匠”。
如今,郫都区郫筒街道奎星楼社区取用“十八匠”这一名号,打造了自家社区的匠人品牌。
老旧院落焕新顔
郫筒街道奎星楼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老旧院落社区。辖区目前有117个院落,其中“三无”院落6个,常住居民有13300余户,约36853人。由于物业服务管理长期缺失,居民们的日常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充分了解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奎星楼社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寻找、挖掘地方特色匠人,组建“十八匠”便民服务队伍,在弘扬传统匠人文化和匠人精神的同时,推动“十八匠”便民服务进院落,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
成立后的“十八匠”公益慈善联盟既包括如银匠、画匠、蔑匠、剃头匠、磨刀匠等传统手艺人,也包括如烘焙师、瑜伽教练、育儿师等新时代能人巧匠,这只队伍由社区提供公共空间,服务于社区居民。
“十八匠”下院落活动
此外,“十八匠”服务还设置点单模式,以“一元微公益”为主旨,居民缴纳“一元”服务金,即可享受相应的服务内容。“一元”服务金会注入到社区基金账户。
“一元微公益”活动现场
“明星”服务品牌的传承
自从“十八匠”便民服务下院落活动开展以来,已服务居民近8000人次,居民们对此十分满意,“十八匠”成为了居民口中的“明星”服务品牌。
作为典型的老旧院落城市社区,奎星楼社区治理的方式和途径区别于其他社区。不过其创新性打造的“十八匠”服务活动正好填补了院落物业服务的空缺,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物业服务需求。
居民在剪头发
奎星楼社区组织“十八匠”下沉到院落开展匠人公益服务。定期举办的“十八匠”便民服务下院落,通过召集磨刀匠、采耳匠、擦鞋匠、补鞋匠、理发匠等能够更多地承接居民日常需求的匠人群体,走进院落,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服务对象为社区全体居民,其中主要服务对象为辖区老年群体、三无院落居民、因病致贫家庭等,让社区内的特殊群体能够在家门口享受服务。
一个项目的长久运营离不开资金,“十八匠”也是如此。为了让这个项目持久地进行下去,奎星楼社区基金设有“十八匠”专门项目,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十八匠”会捐助部分收益到社区基金中,享受“十八匠”服务的普通居民也会注入资金支持“十八匠”项目。
便民服务活动现场
而且这个项目还盘活了社区基金。社区闲置公共空间的盘活收入,“十八匠”手艺人的公益所得,社区合伙人的无偿捐赠等,都在不断积累社区基金,社区通过使用基金包装服务居民的公益服务项目,也让基金真正地流动起来。
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推进中,郫筒街道奎星楼社区借助“十八匠”,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便民服务走到了百姓身边。(图据成都幸福办)
编辑:陈轻语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张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