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有声丨追寻红色记忆!泸定桥头续写新传奇
6月1日,记者参与的“百年征程奋进蓉城丨誓言有声——成都市县融媒大型全媒体新闻采风行动”进入第二阶段活动,今天的目标是泸定桥。
上车,出发!转眼间,乘坐的大客车就进入泸定县地界了。山脚下一条长长的河流掠过视野,那就是大渡河!
大渡河,奔腾在两山之间的峡谷里,拍打着突兀而出的河石,耳边仿佛清晰的聆听到那水石相撞的音。河这边公路盘旋,河那边悬崖峭壁,隐隐约约里那峭壁上有一条留下痕迹的山路,那条山路就是曾经红军长征途中踏过的足迹。隔河凝望着那条小路,已经渐渐消逝于杂草之中。初夏时节,温婉的大渡河像一块弯曲的碧玉,河水静静地从泸定桥下流过,奔向远方。谁都不会想到,86年前,这片土地上曾经硝烟弥漫。
据相关史料记载,泸定桥为铁索桥,座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做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重达40余吨。
泸定桥两岸桥墩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中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强渡大渡河后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载入共和国史册,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红色名城泸定各族群众弘扬长征精神,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正以昂扬的斗志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在泸定桥革命文物纪念馆,讲解员蒋雪玲说,“听爷爷说,住在泸定桥头西岸的十几户农户都给红军捐献过门板,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的广场上,矗立着22根方柱,分别代表着22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蒋雪玲介绍,飞夺泸定桥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就有七位元帅经过了泸定桥。毛泽东在他的长征诗中,留下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不朽诗句。
中午1时许,泸定县委党校老师杨梦玫推开她携带的平板电脑,也推开了一段历史。对红军长征颇有研究的杨老师,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述起86年前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飞夺泸定桥壮举……
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为打通北上抗日通道。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决定,由左右两路军夹大渡河而上,夺取泸定桥。接到命令的红四团官兵昼夜行军240里,于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西岸,并立即发起总攻。担任突击队的二连22位勇士,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前进。最后在两岸红军的夹击下,顺利夺取泸定桥。
杨老师讲述到,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时,谈到了中央红军夺取大渡河的战斗。他说:“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红军飞夺泸定桥在红军长征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从十七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到红四团日夜兼程240华里;从二十二勇士夺取泸定桥,到中央红军主力通过泸定桥,感人的故事发生在分分秒秒,“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来了红军的最终胜利,谱写了红军长征的新篇章。飞夺泸定桥这一史诗,必将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永载史册,为世代人民歌颂和敬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看到全国各地来游览泸定桥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当地百姓便购买了马匹,添置了红军和藏族的服装,游客穿上红军或民族服装,骑上马,在泸定桥西岸拍照,每天等候拍照的游客很多。”依靠照相和经营客栈,部分参与旅游经营的当地百姓一年就能挣三四万元。
“泸定百姓已经送走了苦日子,过上了小康生活。”杨老师感慨地说,泸定城一天天在变,陆续新建的新客栈成了生态美观的“河景房”,吸引着更多全国各地游客来此旅游小住。曾经居住泸定桥西岸的居民,早已告别了低矮潮湿的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高楼,一起见证着泸定城日新月异的变迁。
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灯光,让泸定城梦幻迷离。正对泸定铁索桥头的便是4000余平方米的泸定桥广场。
“40年前,泸定县城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如今城市规划面积已达6.8平方公里,是过去的近7倍。”杨老师说,以泸定桥为中心的周边街道,宾馆、饭店林立,高楼鳞次栉比,瑞金路、成武路、元帅街、将军街、化林巷……一条条街道,均以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勇士、长征人物和长征时期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命名,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到了泸定人的血脉之中。
近年来,泸定县着力打造泸定桥4A级旅游景区,沿着当年红军行进的路线,开辟了红军长征遗迹等大批景区,引来无数游客。距泸定桥不到10公里的杵坭村,有农家乐、民宿36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
杨老师介绍说,近年来,泸定县深挖“红+绿”旅游资源,既抓红色旅游,又抓好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的生态游,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被列入“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泸定桥景区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特别是近5年,泸定人民砥砺奋进,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大渡河涛声依旧,泸定桥历久弥新。踏上铁索桥,大家禁不住兴奋起来。胆子小的紧抓住铁索,小心翼翼地挪步;胆大的录像、拍摄,十分忙碌。恍惚之间,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86年前的枪声依然在这里回响,脚下大渡河的奔流声应和着。泸定,这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正在续写着新的传奇。(记者 杨显云 徐自毅)
编辑:何雨蔚
版面编辑:朱玲玉
责任编辑:杜芋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