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建:1950人民广播在成都响起
宣讲员
李申建,担任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FM99.8《全民秀》《每日新闻评论》《998快讯》主编、主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首批“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获得人选,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特聘教授,成都市委讲师团特约宣讲员,“理响成都”首届基层理论宣讲大赛冠军,四川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省级测试员。曾获得包括“全国法治好新闻奖”“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广播剧专家奖”“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四川新闻奖”“四川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评选”等在内的国家省部级专业大奖四十余次。
宣讲感悟
我骄傲!因为我在具有七十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电台从事着为人民播音的工作。这是荣誉也是责任。
未来,我将讲好成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品
1950人民广播在成都响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而此时,距离北京1516公里的四川省成都市,还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之中。四川第一家人民广播电台是什么时候开播的吗?播音员从哪里来?开播之初又遇到了如何想象不到的谍战情景呢?现在由我为您打开一册册尘封的档案,告诉您成都广播人的党史故事。
1949年11月,向成都进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十八兵团途经西安时,上级传达了中共中央宣传部1948年11月20日发出的《对新解放城市中原有之广播电台及其人员的政策决定》,指出:“所有敌方政府、军队及党部管理之电台,必须全部接收。并务须争取入城后迅速开始播音。首先播送我入城法令、布告、城市政策等。”
当时,在西安的晋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主任贺龙也指示有关部属:“进入成都,要早看到报纸,早听到广播。”为此,贺龙找到了当时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商定,从西北人民广播电台抽调一名播音员随同军队,于1949年12月12日南下。这个被习仲勋、贺龙选拔出来的16岁女孩叫做——卫群。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卫群和南下战友组成的电台工作组加了12月30日的入城仪式,并落脚于位于当时学道街原国民党教育厅办公大院,向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报到。接管工作于1950年1月2日开始进行。接管小组先后接管了四座国民政府伪电台。接管同时,着手筹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电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翻开了四川人民广播事业的序幕。
1950年1月5日下午六点,在位于锦江区暑袜街邮电大楼二楼的一间小房子里,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任播音员——卫群,怀着激动的心情慢慢地推开了调音台的按钮。伴随着开始曲《雄鸡》,她对着麦克风喊出了三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宣告了成都乃至四川广播发展史上人民广播事业的到来。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顺利开播,达到了中央关于“入城后迅速开始播音”的要求,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处特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发了电文为“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已于子微(即1月5日电信代号)开始播音”的告捷电报。
让电台同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九十分钟的首播节目,竟然通过电波引起了海外华侨的关注。
这封信,也是四川暨成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后,电台收到的第一封听众来信。然而就在大家高兴之余,就在被接管留用的原国民党电台技术人员里面,有一个人却引起了我党的注意。
1950年,我国还没有生产怀表的能力,当时市面上的怀表几乎要靠海外进口,价格贵还不好买。广播节目不能没有怀表,因为要给听众播报时间。所以,六十个银元买的这块怀表算是成都人民广播电台购置的第一笔数额较大的固定资产了。这个叫做王鸿春的特务,在电台内外除了大力造谣外,为了让人民广播不出声,不能正常工作,还明着暗着对电台的设备搞破坏。后来他送到革命大学去审查,正这个过程中通过外调内查,终于把他的特务身份查清楚了,最后这个人枪决了。
国民党特务被抓,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算是清除了一大工作障碍,人民广播的声音在蓉城上更加嘹亮。初心不改的成都广播人,在开播之后经历了三次大型直播,开启了成都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创新的道路,这四川人民广播党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
第一次是1951年4月18日举行了抗美援朝广播大会。请到了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后勤部长洪学智。在广播里,他介绍了志愿军在前线艰苦卓绝的战绩,对人民鼓舞是非常大的。
第二次是1951年5月1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户外落地直播就在今天盐市口丁字路口举行的。这次的直播名叫“五一劳动节实况转播”,十万听众观众涌向现场欢度劳动者自己的节日。而卫群就在电台用草席围起来的临时棚子里播音主持。
第三次大直播是1951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的“国庆实况转播”探索围绕同一重大主题,多点位、动态化、立体式的直播报道。
当时间来到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广播人“不忘初心”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的指示,在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新征程中,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转变观念,以更加专业的姿态为人民沟通信息、提供服务,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