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莉:一封红色家书
宣讲员
陈莉莉,成都市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主持的广播新闻节目曾获得成都市广播电视奖、成都新闻奖等。
宣讲感悟
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泪水和汗水写就的,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深地爱党爱国。
作品
一封红色家书 赵一曼的母爱
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的力量。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党史故事和一封红色的家书说有关,而这封家书的作者,正是赵一曼。赵一曼烈士出生于四川宜宾一个叫白杨嘴的村子,她是地主家的女儿,为了追求真理,她毅然和家庭决裂,出来参加革命。1935年11月,为了掩护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友们突出日军重围,赵一曼身负重伤落入敌寇之手。在狱中,敌人对她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严刑拷打和人格污辱。但每一次昏死过去醒来后,赵一曼都强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敌人没有从她的口中得到半点有价值的回答。
1936年初,赵一曼被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监禁治疗。在住院的半年时间里,赵一曼烈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很快赢得了女护士韩勇义和看守董宪勋的充分信任,并在他们的帮助下,于1936年6月一个风狂雨骤的夜晚,逃出了日寇的魔爪。但令人痛惜的是,营救工作最终失败,1936年8月,赵一曼被日寇杀害,为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解放献出了自己不到30岁的生命。在奔赴刑场的火车上,她给7岁写下了这封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前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读到这封遗书的时候,我内心感慨万千。因为我也是一名母亲,我能体会母子分离的心痛。信中既有对正义的坚守,也充满了对“宁儿”的慈爱与不舍。作为一名革命者,赵一曼烈士有着视死如归的豪情与坚定;作为一名母亲,她的笔下又充满了内疚与爱意,满满都是有关对“宁儿”的教育与关心。
今天,当我们回头翻开2020年的中国故事,母子分离的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陌生,我们来看2张照片。
这个面对镜头哽咽哭泣的小男孩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见过爸爸妈妈了,记者问他:“爸爸妈妈去哪里了”小男孩说:“我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他们告诉我说要去打怪兽。其实,他父母冲上疫情前线去了,那段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在家,父母临走之前给他准备了很多食品,他饿了就自己煮饺子,吃泡面。小男孩说“我不能哭,因为爸爸说过我是男子汉,男子汉就不能轻易掉眼泪。可我总是一个人在家,我觉得很孤独,我好想他们回来”
她是一名一线的医务人员,跟女儿已经整整13天没有联系过,这13天里她经常忙得连喝口水都顾不上,趁着仅有的一点时间空隙,她给女儿打了一个视频电话,视频那头的女儿一句话不说,只是默默流眼泪,她知道女儿“有气”,气自己一直不回家,心如刀绞的她,只能一遍一遍的安慰女儿“宝贝,你再等一等妈妈,妈妈一定会回去的。你再等一等”
和赵一曼一样,世界上没有不想陪孩子的妈妈,只是疫情面前,她们除了是妈妈、爸爸,还是医务人员、是警察、是志愿者、是社区工作人员、是扛着摄像机采访的记者等等。在抗疫前线,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她们只能放下自己母亲或父亲的身份。
有人说,人一旦做了父母,就会有了软肋也有了盔甲。最看不得的就是自己孩子委屈流眼泪,但那些冲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却不得不舍下自己的孩子,去救助更多人。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家庭,有父母,有孩子,他们也怕传染,怕死亡怕自己有个万一,剩下的家人余生怎么过啊。但面对疫情。他们都变成了赵一曼。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定和执着呢?我想是屏幕里的这枚党徽,不管你是不是党员,这份理想信念在中国就像导航卫星一样,虽然我们无法用手触摸,但它引领着我们的成长,使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引以自豪。
而在今天,“赵一曼”早已不只是一个烈士的名字,它已成为了共产党员的承诺。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枚党徽就是一份责任。戴上党徽,亮出身份,是对自己、对工作、对人民的一种无声承诺。只要祖国和人民有需要,你和我,我和她,我们都可以,都可以成为这个筋骨铮硬的民族,这个伟大复兴的时代,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赵一曼那样的英雄!
共产党员,若有战,召必回。未来,唯有奋斗、不辱使命才是对初心最好的践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