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湖丨公园城市 诗意栖居

来源:GoChengdu够成都 2021年08月01日 15:16
摘要: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聚集。《全球城市史The City:A Global History》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

自古以来“逐水草而居”就是人类聚落选址的原则,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河湖水系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农耕文明时期的基本生存诉求。

成都因水而兴,因水而荣,自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来,成都平原两千多年“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城市湖泊在调节生态环境、调蓄排水、城市场景营造上的价值都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资源。水润天府,成都和成都人俱与河湖共生共荣。

城市“场景(Scenescape)”理论的提出者丹尼尔·亚伦·西尔(Daniel Aaron Silver)曾指出,场景所强调的正是城市的各功能在空间和个体生命互相交叠中的重新定位。新场景的构建,不仅将提升市民对于城市的归属感,更能激发其在城市中的创造力。

在城市生态景观中营造多样的场景也是世界城市正在努力的方向。

同为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伦敦,充分利用散落各处的皇家花园、泰晤士河沿岸、以及纵横交错的内城运河水系,整合可用的空间资源,依靠公共空间改造,为城市制造“新空间”。城市公园、河湖并没有沿着功能单一的绿色空间方向开发,而是与众多城市功能相结合,如休闲游憩、文化艺术展示等,形成多彩活力的网络,成为城市休闲经济中的一员,激活了滨水空间的复合功能。

位于北美五大湖之一——密歇根湖西南岸的芝加哥也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岸线,兴建了集歌剧院、会展中心、酒店、便利商店、咖啡馆、游客礼品店等于一体的麦考密克湖岸展览中心(McCormick Place Lakeside Center),成为北美著名的商贸与博览中心。

法国巴黎在经过城市河湖治理后,在连接乌尔克运河以及城市东北部圣马丁运河之间的拉维莱特湖上,将湖岸水域开放为露天泳池,而巴黎也计划到2024年,希望把塞纳河打造成可供游泳的城市水域。

天府之水浸润

包容乐观的生活态度

根据东晋的《华阳国志》记载,(当时的成都)万岁池、龙坝池、千秋池、柳池、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园囿因之。而成都城内最大湖池则是始于隋代、位于现今天府广场以北骡马市周围的“摩诃池”,五代前蜀、后蜀期间,摩诃池曾两度扩建,并傍池建造蜀王宫苑,皇家园囿,臻于化境。

晚唐时期,高骈改道郫江,成都“两江抱城”的格局延续至今,流经城内的二江与摩诃池等湖泊构筑起了完善的城市河湖水系。

及至明清,成都城内的湖池有增无减。

由于历史原因,秦汉、隋唐时期的湖池已然消失,但被河湖之水浸润了两千多年的成都人,早已将宽广水域所孕育出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善若水”的开放包容、乐观随性的生活态度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里。

坐在人民公园湖畔的鹤鸣茶馆里,看着湖面上游船,在盖碗茶的悠长余味中,或许能勾起童年泛舟湖上的美好回忆。

诗意栖居有湖相伴

湖在城中,城在公园中

尽管摩诃池已经消逝,但如今的成都,大大小小的湖泊仍然星罗棋布,拥有良好生态本底的成都全力推进着锦江水生态综合治理,使水更清、河更畅、湖更美。

据统计,成都市河湖水域面积已达943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6.4%。成都三环以内的原生态湖泊东湖,天然湖面面积达到了185亩,“湖在城中,城在公园中”,名副其实。

有了水自然就有了灵性,当成都人面朝碧波湖面,沿岸春之杨柳、秋之银杏,夏荷冬梅,远处雪山遥遥在望,千年以前人们诗意栖居的生活其实就在当下。

1200多年前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在今天的成都我们可以亲眼目睹。

今天的成都人也依然可以泛舟湖面,体会五代十国花蕊夫人笔下“内人追逐采莲船”“惊起沙鸥两岸飞”、唐代高骈笔下“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以及宋代陆游笔下“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的愉悦心境。

作为中国“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更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城市公园、湖泊、绿道早已融为一体,正逐渐形成一份中国公园城市独特的“成都方案”。

成都在以河湖水系为代表的生态本底基础上已经建成各级绿道4780公里,滨湖绿道也成为缤纷的裙带,点缀着城市风景。未来,链接河湖的蜿蜒生态绿道将和成都的社区绿道一同,构筑起全球最长的天府绿道体系,成为一张享誉世界的耀眼名片。

生态先行

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发展动能

按照国际湿地组织的定义,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除了沼泽以外,还包括河流、湖泊、海岸、滩涂等。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城市湿地湖泊的保护和建设。

而成都的城市湖泊也是成都城市生态本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坚持生态先行,连片的绿地、湿地也为公园城市建设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动能,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成都市湿地总面积已超过2.8万公顷。

成都在白鹭湾、青龙湖等地建有城市湿地公园,已经成为珍稀水禽重要的觅食停歇地和栖息繁殖地,其中青龙湖更栖息着3只全球仅有500只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湿地湖泊日益成为市民们休闲、亲水、观鸟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成都市最大的人工生态湖泊兴隆湖,拥有4500亩湿地水域,超1000万立方米蓄水,水质达到被称为“欧洲蓝”的Ⅲ类标准,也即能够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回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让兴隆湖不仅被称为天府新区的“城市绿心,生态之肾”,也被冠以另一个响亮的名头——“成都湖王”。

三岔湖,被誉为成都的“千岛湖”,蓄水量超过杭州西湖三倍,远处重峦叠嶂,漫山遍野间云蒸霞蔚,颇有“气蒸云梦泽”“鱼翔浅底”的意境。

在这里,既可以湖上泛舟,还能骑行、垂钓、露营、烧烤、开展拓展训练等。由于湖面及周边风景优美,三岔湖还被称为“天府明珠”,更有人将其比喻为成都“小马尔代夫”。

想想《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蒹葭苍苍,白鹭为霜”,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待湿地湖泊的。

如今,在成都的河湖两畔,当候鸟啼飞,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成都时,当市民们徜徉其间,湿地同样也是“诗地”。

宜居宜业的雪山下公园城市

丰富的湖畔场景:提升城市归属感

随着成都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建设的推进以及水生态价值转化利用的推动,“绿道+”的模式也发展出“湖+”的模式,逐渐构建起一个绿色空间复合体系,运动、休闲、阅读等生活场景与湖连为一体,融入市民们的日常生活,有风景、有内涵的城市亲水空间日益完善。

而天气晴好时,从东安湖的“世界大运公园”还能看见海拔6250米、有“蜀山之后”美称的四姑娘山“幺妹峰”。

明年夏天,或许会有某个瞬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及观众也能亲眼见证湖、场馆、雪山同框的画面。

在湖畔这个开放式的场域里,艺术家们或许能因湖而不断激荡起创作的灵感,以更广阔的思维表达艺术;而观众也能以湖水般“流动”的视角欣赏艺术作品,在波光闪烁之间获得美的体验。

成都公园城市的打造不仅仅局限在其生态内涵上,而是将湖泊等自然景观与市民运动、休闲等生活场景、现代商业业态等都市空间进行多维融合,一座人、城、河湖、生活场景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公园城市正在我们的面前渐渐形成。

湖畔新机遇:激发城市创造力

被河湖之水浸润了千年、也诗意了千年的成都,如今也探索出与城市形态相匹配的生态价值转化模式,傍湖而兴的创新创业环境、产业环境、营商环境,正在为这座城市和“蓉漂”人才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环绕兴隆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目前已经形成集科研、创新、孵化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独角兽岛、成都超算中心等代表着未来产业的一大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创新平台环湖分布,今后,这里将作为成都建设科创中心的主阵地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为成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成为成都“世界城市”名片上耀眼的标签。

沿秦皇湖东侧绵延展开的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天府之檐”,与位于兴隆湖畔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共同组成了中西部地区最大会展综合体,使得成都能够高效聚集优质资源,促进产业配套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以及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全方位提高经济外向度。

位于成都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旁的天府国际生物城,充分发挥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和人才集聚优势,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搭建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检验检测、冷链服务等平台,能帮助生物医药企业缩短研发和上市周期2—3年,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生物城园区内的“天府疫苗谷”也正携手多方一起打造全链条疫苗产业,形成疫苗研发与生产的高地。一个湖畔的高价值环节产业集群正朝着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的方向迈进。

自古以来便是“天府之国”的成都

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

这里有集雪山、公园、湖、城

于一体的城市风景

宜居宜业的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正在成为成都城市的新名片

版面编辑:朱玲玉

责任编辑:张琴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