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提地”到“示范区”,公园城市如何续写“未来篇章”?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距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已经过去了四年的时间,相信生活在成都的市民朋友们都有切身的感受,身边的环境在一天比一天好,公园也一天比一天多。2021年元旦,随着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的全线贯通,如今的成都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
进入2022年,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工作还将在哪些方面继续着力?如何让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工作更好地惠及于民?2月9日,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绿道处处长吴本虹及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坤。
如今的成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一座公园城市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绿道处处长吴本虹介绍:“目前,绕城高速沿线景观提升效果已经总体呈现,建成特色园17个、林盘60个,锦江公园范围内的96公里绿道已基本贯通。环城景观提升73公里,新建成锦水迎晖、亲水园、芙蓉岛等重要节点,公园+、绿道+模式已初见成效。”
如今,当人们说起成都时,“公园城市”俨然已成为头号代名词。从城市中建公园,再到公园中建城市,一个个城园相融的生态故事,一个个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人文故事,诠释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今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还将迎来哪些新的方向?吴本虹告诉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我们会继续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加快建设锦江公园,使这个生态大工程能更快、更完善的服务于群众,让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还要加快在群众身边的社区绿道专项建设,比如最美回家的路等。同时,我们将汇同市委、社治委、城管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今年的目标任务。”
河湖等生态绿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
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实践不同于过去30多年中国城镇化的模式,而是用一种全新的形态去承载这座城市,比如原来新区的沿道路发展布局,转变为“沿河”“沿绿”发展布局的新模式。河湖等生态绿地不再是城市的点缀,而是能承载产业、能转换生态价值的绿色底色。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坤介绍:“未来的规划将围绕成都市的国土空间,以此为基础对公园城市的建设及其它的绿地系统、公园体系有一系列的规划,持续优化和完善。”
公园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又会有哪些新的探索?陈明坤认为,首先应凸显公园城市生态性这一典型特质,凸显成都市的生物多样性,要用亲近自然的建造方式,形成更加安全稳定和健康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其次,要围绕双碳目标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的转型。采用前沿的低碳技术,按照绿色建造的方式,来探索示范零碳、近零碳或者低碳的公园;最后,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本化,满足市民的更多样的需求。
据陈明坤介绍,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和各类功能空间融合的时候,将把工作重心转到城市的社区,以有效地提升旧城区的人居环境。另外,一些前沿的理念和技术,比如海绵的技术、低碳技术、近自然的森林湿地技术、水生态治理技术等都将在公园城市的各类项目里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实践和示范。
未来将努力建造更加安全稳定和健康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这些年,推窗见雪山已变成成都市民生活中的“小确幸”,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座美丽的城市在自然环境中有序生长。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短短四年,“公园城市”让成都这座千年之城找到了蜕变的新生。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林铎
编辑:陈盈如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何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