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公园城市之变③ | 厚植本底 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

来源:看度新闻 2022年03月18日 08:40
摘要:幸福美好,是这座城市千年不变的追求。

春暖花开时节的成都,处处皆景、步步见绿。站在高处俯瞰这座承载了千年古蜀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整座城市仿佛融入了大片的绿色之中,建筑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生态景观互融,星罗棋布的公园、波光粼粼的湖泊,蜿蜒逶迤的天府绿道交织成网,共融共生,仿佛升腾出“倚青山为帷幕,绕绿水以添彩”的壮丽之景。

人类从自然走向城市,享受着丰盈的城市文明,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却从未停止。

绿意盎然的青龙湖

3月16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对成都今后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工作提供了指导和遵循,再次明确了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在《总体方案》的发展定位中,首要明确了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

定位决定地位。

自2009年起,成都已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的称号;自2013年以来,成都也已连续八年稳居“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截至2021年,已实现“八连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也早已成为成都的一张闪耀的城市名片。

“现在整座城市就像一座大公园,并且成长速度还在加快......”这,已成为了人们对成都最具体的城市印象。站在新的起点上,成都正不断开启新的征程;回望过去,绿色、生态,是这座城市自然有序生长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关键“密码”,但这座城市的嬗变却不又止于此。

不断厚植的生态本底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探索实践始于2018年,但是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可以追溯更远。

早在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推动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锚定城市永续发展格局。在此期间,成都就提出了要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让市民“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为公园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创新基因。

蓝天碧水、水鸟齐飞的成都白鹭湿地湾公园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在听取四川工作汇报时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并在视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同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植树活动时指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的花园一样”。

从城市发展演变的内涵、形态等方面来看,公园城市的概念吸收了“田园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等理论的思想精华,比“花园城市”更具人文意蕴,比“园林城市”具有更多的自然风味,比“生态城市”也具有更多发展特性。纵观这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城市名词,尽管特性各有千秋,但都不约而同地把基底指向同一个方向——绿色。绿色,既有具体的指代意义,也有抽象的象征性意义:希望、安全、舒适、生命、宁静、自然、环保、生机、青春......几乎所有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的东西,都与绿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美如画的锦城绿道公园“江家艺苑”

理念变化带来的改变,是深刻而系统的:

近四年来,成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联合高等院校、智库机构、专家学者持续进行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对公园城市的丰富内涵和建设原则、目标、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先后编制、出台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公园城市成都共识》《公园城市成都实践》《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关于全面推行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等理论研究成果、政策举措,系统展示了成都公园城市的探索和实践,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为了让城市不断蜕变,这些年来成都进行得更多的,是掷地有声的实干。其中,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生态骨架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在这一骨架之上,成都开展了一场名为“五绿润城”的行动,即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璀璨“绿心”、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造生态“绿肺”、建设天府绿道体系打造城市“绿脉”、建设锦江绿道打造精品“绿轴”以及建设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打造超级“绿环”。在这其中,被誉为“城市绿心”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不断发挥着绿色生态的长尾效应。

2019年,龙泉山“包山头”植树履责活动正式启动,四年来,共组织300多家省市党政机关、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民众植树履责,募集资金6000余万元,履责营造林2万亩。同时,始终坚持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引领大规模国土绿化,累计造林植绿约1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底的54%提升至2020年底的59%。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已查明的动植物达1187种。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变绿的不仅是一个城市森林公园,当地的森林覆盖率也提升了4个百分点,四季有景的自然景观逐渐呈现。

持续蔓延的幸福生活

幸福美好,是这座城市千年不变的梦想与追求,也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期盼。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其中一个重点是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如果说,“城市绿心”能为公园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那么天府绿道这一“城市绿脉”,则为成都人提供了多不胜数的“绿色福利”。

悠然自得地骑着车,从熊猫基地出发,沿着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的一级绿道一路向南:欣赏青龙湖的碧水清波、打卡中和湿地的小白房、到江家艺苑去逛一圈、拍摄白鹭湾湿地的红叶,再到锦城湖看日落......环城生态公园这一超级“绿环”,串联起了成都人的幸福生活,“神仙日子”已逐渐成为现实。

锦城绿道上骑行的年轻人

久居都市,奔波疲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渴望回归到田园生活,能在城市里体验到田野耕种、自给自足的乐趣。在成都,这样的想法在环城生态公园就能实现。作为天府绿道体系重要一环的成都环城生态公园项目,涉及生态用地133.11平方公里。除了公园、绿道的建设外,环城生态公园还在着力打造都市农业。绿道农业作为环城生态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服务于都市的需求,包括生产供给保障、生态环境维护、带动城郊农民就业和生活品质提升,在稳定“菜篮子”产品市场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可以起到关键的调控和保障作用。

以天府绿道为依托,从2020年开始,全市每年规划打造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目前已累计建成社区绿道1910条,并植入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三店一馆”基本设施,实现“绿道让生活更美好”的建设初心。

“推窗入野,开门见绿,转角遇美”的城市形态不断形成,一个又一个休闲场景逐步融入成都人的生活。如今,绿色,为这座城市,也为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一个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福利。

从宏观层面来看,“绿色”“生态”理念的厚植所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整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形态、环境的“有形”之变,当我们把视野缩小,范围缩窄,具体到某个“点”上的时候,也许更能体现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为成都带来的非凡意义,更能看清公园城市以“形”铸“魂” 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位于金牛区沙河源街道南部的金牛区新桥社区,通过创新实践“社区+产业+生态+商旅”模式,通过植绿筑景提升社区环境品质、做优社区“形态”、做活社区“生态”、做好社区“业态”、做精社区“文态”,完成了从“三乱”问题最为突出的“低端市场区”向“国际化公园社区”的华丽转身;大邑县稻香渔歌田园综合体,则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改田、引业、共建”,将传统乡村变为公园景区,将农家特产变为网红产品,将传统管理变为多方共治,呈现出景美业旺人和的乡村美好生活图景,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同比增长10%,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连点成线,聚线成面,汇聚起了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公园城市的磅礴力量。

仍在续写的奋进篇章

杜甫初遇成都时,曾这样写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山水交融的自然本底,是天府之国的千年遗泽,也是公园城市的筑城之本。事实上,城市就像生命体,有了绿色,就变得鲜活,有了永续发展的动力。

四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成都锚定“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战略目标,持续推进营城理念、发展方式、建管模式变革,全面开启公园城市建设,这也为成都的城市生态积累下了丰厚的“家底”。

游人如织的成都白鹭湾湿地公园

截至2021年,成都已完成新增绿地1284公顷、立体绿化18万平方米。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成都市范围内已记录维管束植物4459种、陆生野生动物700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2021年,成都修复大熊猫栖息地4.36万亩,区域生态“原真性”“完整性”持续提升。天府绿道体系建设项目也顺利推进,新建成各级绿道626公里,累计建成5034公里,新建“回家的路”社区绿道833条,累计建成1960多条。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内,完善的生态资源监测体系得到了构建,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现存野生大熊猫73只,生态“绿肺”内的区域生态本底持续向好;2021年,锦江公园范围内96公里绿道已完成景观提升68公里,新增滨水开敞空间7万平方米,提升改造子街巷38条,建成示范特色街区25条,整治滨水区风貌点位96处,“一江锦水、两岸融城”城市滨水会客厅逐渐成型,精品“绿轴”不断给市民游客们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给予这座城市的馈赠,更凝结着世代成都人对生态文明朴素真挚的思考与探索。四年来,成都坚持把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统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以“形”铸“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成都而言,绿色、生态的华丽转身,也是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改变。

蓝天碧水交相辉映的玉石湿地公园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未来,成都应将如何铸好新发展理念之“魂”、造好公园城市之“形”?在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坤看来,面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目标,下一阶段的成都实践有几个关键点:如何既彰显成都特质,又能体现普遍的示范价值,凸显示范引领作用;如何有效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如何科学实践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创新构建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推动公园城市持续发展。“这些都需要公园城市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努力探索。”

阳春三月,公园城市内处处朝气蓬勃,龙泉山上绿树成荫,锦江公园内清波环绕,天府绿道上花开如画。清晨,五彩缤纷的城市公园里,老人们在怡然自得地散步打拳,孩子们在小游园里撒欢游戏;映着夕阳余晖,结束了一天工作的上班族们走在温馨的回家的路上,准备开启公园城市里的精彩夜生活,热爱体育的人们,则开启了家门口的运动模式,矫健的身影与街角的美景相映成趣。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人民普遍享有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生活,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的幸福目标,已离成都人越来越近。

往期回顾:

看公园城市之变① | “无界”“融合”理念下的大美新形态

看公园城市之变② | 宜居美好 不断增进可感可触的民生福祉

文字:冯天赐

编辑:朱书婉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陈漫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