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园城市示范区让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
近日,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支持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总体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成都量身定制的重大战略指引,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下一步,如何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强化战略引领和底线管控,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着力厚植公园城市绿色生态本底、构建城园相融的空间布局、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成都具有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自然禀赋和生态基础
厚植绿色生态本底 筑牢公园城市底色
“成都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具有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自然禀赋和生态基础。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相拥’,构筑起城市孕育发展的生态骨架;沱江、岷江水系‘两江环绕’,一条锦江纵贯三百里、润泽两千年,浸润了城市的繁华和灵动;广袤平原‘沃野千里’,筑就了‘田在城中、城田相融’的最美底色。按照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要求,我们将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厚植绿色生态本底,筑牢公园城市底色,突出成都山水田园的自然生态特色。”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总体方案》提出,突出公园城市的本质内涵和建设要求,聚焦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对此,成都市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整体保护“六片”耕地集中保护和农业发展区,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种植粮油和蔬菜等农产品,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筑牢公园城市粮食安全底线。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两山、两网、两环”生态格局,构建由1个国家公园和5个自然公园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持科学绿化,筑牢公园城市生态安全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强化空间紧约束,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城镇集约高效、紧凑发展。确保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不低于78%,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
“在构建蓝绿交织公园体系,筑牢青山、绿道、蓝网生态基底方面,依托河流、城市公共空间等资源要素,充分利用机耕道、城市支路等建设天府绿道体系中,链接城乡和生态、旅游、文化等资源,形成交融山水、链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据该负责人介绍,以《总体方案》为指导,成都市将依托“三江润城、百河为脉、千渠入院、万里织网”的水系蓝网,打造品质场景集聚的蓝网体系;通过绿道蓝网串联自然生态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3大类、50余种公园体系,重现“花重锦官、绿满蓉城”的锦绣胜景。
龙泉山,伫立在成都平原东部的重要生态绿心。按照《总体方案》,龙泉山将加强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打造“城市绿心”,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建设世界级品质城市森林公园。龙门山,是横亘在成都平原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接下来,将推动龙门山实施低干扰修复,提升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推进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成为生态保护示范区、美丽自然山水典范区。与此同时,还有“组合拳”——加强环城生态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构建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态公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水平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强化岷江沱江水系综合治理、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提升公园城市安全韧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海绵城市等各项韧性标准融入空间规划和城市建设。
尊重自然地理格局 构建城园相融空间布局
2000余年来,成都积淀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筑城智慧,逐渐形成“三城相重、两江抱城”的独特城市格局;如今,通过环城生态公园、通风廊道管控等,逐步构建起扇叶形、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城园相融的空间形态持续彰显,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加速成形成势,城市与自然禀赋相适应的空间结构持续优化。“未来,我们将坚定贯彻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构建城园相融空间布局,延续成都因天时就地利的筑城智慧。”该负责人如是说。
如何构建与自然地理格局相协调的市域空间结构?着眼于延续成都千年立城的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青山为底,划定生长边界、区隔城市组群,构筑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推动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优化。
如何形成城绿交融的组群化、组团式城镇空间布局?打破原单中心圈层式发展模式,着力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体系。持续推进引绿入城、引风入城,固化城市组团间生态绿楔,强化“8+26+N”的三级通风廊道管控,推动中心城区形成扇叶状、组团式,城市新区形成嵌套式、组群化,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布局。实施全域TOD综合开发战略,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以TOD重塑城市空间形态,围绕轨道站点,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宜的TOD社区。提高居住和产业的匹配度、设施和人口的匹配度,完善教育、医疗等设施配套,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发展。
在推进城区增绿方面,将推动形成以生态环境为导向(EOD)的“公园+”布局。以《总体方案》为纲抓落实,中心城区将着力利用剩余空间、零星地块和闲置土地打造小游园、微绿地,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充分依托环城生态公园打造100个未来公园社区,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将重点结合自然本底,完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推动城市内部绿地水系与外围生态用地及耕地有机连接,山水田林与城市融合、自然生态与人文共生;依托城市各级各类公园,通过强化开放共享、弱化路网分割、无缝连接临近街区等方式,引导城市公共服务及产业、商业等多元功能在其周边布局,形成“公园+”空间布局。
彰显城市人文魅力 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
近年来,成都以总体城市设计为引领,重点对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风貌片区、山水蓝绿空间等城市特色区域实行精细化形态管控,推动交子公园商圈、锦江公园、兴隆湖、未来公园社区等一批公园城市特色空间建设呈现,初步构建了“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形态。“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空间形态的精细化管控,展现天府人文内涵,引导形成高品质城市空间,彰显公园城市空间特色,延续天府文脉、展现时代风貌。”该负责人说。
强化以城市设计方法塑造公园城市空间形态。进一步发挥城市设计在公园城市形态构建和城市空间环境营造方面的作用,深化各层级城市设计工作,分级分区域加强城市风貌、色彩、天际线等空间形态要素管控,打造门户天际线、轴线空间、望山视廊等特色场景空间,塑造“望山观水、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形态。
统筹协调老城新城形态风格。在老城区,延续“两江环抱、三城相重,两轴一心,多苑环绕”的传统历史格局,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活化复兴特色街区,加强对老城区建筑形态及整体风貌的管控,促进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交相辉映。在城市新区,尊重自然地理特征,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研究推行分层开发和立体开发模式,优地优用,实施街道一体化、河道一体化设计,加强城市风貌整体性、色彩协调性、天际线特色化的管控引导,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
寓建筑于公园场景,强化建筑、景观精准化设计。提升建筑设计水平,优化完善建筑精细化管控,控制适宜的建筑尺度和高度,加强建筑地域文化传承,强化乡村建筑的特色引导,兼顾建筑的时代感和地域性。提升景观设计水平彰显美学价值,将体现天府地理人文风光的元素有机融入景观设计中,充分挖掘公园城市景观的艺术价值,开展立体增绿、增花添彩、架空透绿等多途径景观提升行动,丰富城市色彩体系,美化城市景观界面,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记者 袁弘)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雷启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