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建立全域公园体系,描绘“绿满蓉城、水润天府”大美图景

来源:红星新闻 2022年04月07日 09:49
摘要:让整个城市成为大公园。

3月16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公布,明确支持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记者注意到,《方案》提出建立万园相连、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全域公园体系,这是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的重要环节。

成都将如何打造全域公园体系,描绘“绿满蓉城、水润天府”大美图景?日前,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解读成都将如何建立蓝绿交织公园体系,让整个城市成为大公园。

▲成都

“让整个城市成为大公园”

新增公园面积4300万平方米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成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成都量身打造的一块‘金字招牌’,饱含着对成都探索人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和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殷切期望,承载着2100余万成都市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既全面体现了时代要求,又充分彰显了成都特质,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举措具体。

对于《方案》中提出的“建立全域公园体系”,据该负责人介绍,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以来,成都市以“让整个城市成为大公园”为目标愿景,以“青山绿道蓝网公园”为生态骨架,全域布局大尺度生态廊道和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实施全域增绿行动,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塑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城市界面,创造城园相融的城市格局之美。

2018年至今,成都市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327公里,新建各类公园86个,新增公园面积达4300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8年初的39.1%提升至40.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8年初的41.6%提升至45.1%。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

推进多维度全域增绿

建设灵秀峻美的山水公园

《方案》提出,建设灵秀峻美的山水公园,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推进多维度全域增绿,建设以“锦城绿环”和“锦江绿轴”为主体的城市绿道体系,完善休闲游憩和体育健身等功能,为城市戴上“绿色项链”。

成都市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环抱”,沱江、岷江水系“两江环绕”,广袤平原“沃野千里”,川西林盘“星罗棋布”,山水交融的自然本底,是天府之国的千年遗泽,也是公园城市的筑城之本。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将依托龙门山、龙泉山构建大尺度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青山更绿、景致更美。龙门山区域重点是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以植被低干扰自然恢复为主,推进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2022年修复大熊猫栖息地40平方公里,至2025年修复大熊猫栖息地不少于200平方公里;龙泉山区域重点是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实施“增绿增景”“减人减房”行动,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夯实“城市绿心”功能。2022年完成龙泉山国土绿化试点7万亩,到2025年基本形成景观丰富、生物多样的生态系统,基本建立功能复合、场景多元的游憩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同时,还将建设串联城乡的绿道体系。成都将更加注重绿道体系的形态成网、功能成势,引领带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是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骨架,持续推进锦城绿环、锦江绿轴建设,推动城市内部绿地水系与外围生态用地及耕地形成完整生态网络,打造城市“绿色项链”。同时加快推进社区绿道串联城市公园、产业园区和公交站点,构建慢行微循环网络。2022年,成都市将新建各级绿道800公里,“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至2025年累计建成天府绿道突破1万公里。

《方案》还提出,依托岷江、沱江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河流互济、水系连通,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提高水网密度,打造功能复合的亲水滨水空间。

建设生态蓝网与湿地保护息息相关,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上积极行动,近年来,成都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设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增加湿地面积。下一步,成都将实施白鹤滩、朝阳湖、龙泉湖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强化坑、塘、灌溉渠和景观湖池等小微湿地保护。至2025年,全市湿地保有量不少于43万亩。

▲成都青龙湖湿地

建设优质均衡的城市公园

力争2025年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

《方案》提出,统筹建设各类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均衡布局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推动体育公园绿色空间与健身设施有机融合。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已成为成都市民的生活日常。

在东安湖体育公园,一湖一环、七岛十二景,将生态本底和生态效益完美结合;在环城生态公园核心区,农田里泛起阵阵绿浪,不远处绿荫环绕、蔷薇点缀、湖光潋滟……2021年,成都重点推进新金牛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百个公园”示范工程项目,截至目前,“百个公园”示范工程110个公园项目已实现全部开工,建成开放86个,面积超过867万平方米,新改扩建成华区栖蝶园、龙泉驿区世茂广场小游园等小游园、微绿地70个。

同时,成都市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牵引,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截至2021年,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要求,新建社区花园59个,新增绿地53万余平方米。

在栖蝶园,绿草如茵、花木繁盛,设置有健身器材、石凳桌椅、滑梯隧道等配套设施,打造沉浸式全龄互动的城市绿地;在成华区“风车绿地”,健身娱乐区、休息区、儿童游乐区等多个区域吸引了众多市民……这些曾经无人问津的边角地摇身一变,变为市民们的微绿地、小游园,极大丰富了市民5分钟、10分钟生态生活圈。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成都将牢固树立系统化思维,实施差异化建设策略,努力让城市公园布局更加均衡、景观更加优质。

具体来说,城市新区实施“公园+”策略,注重顶层设计,沿山沿水沿绿布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各类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体育公园;老城区实施“+公园”策略,结合“两拆一增”行动、“金角银边”示范场景营造,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大力实施街心公园、社区公园和小游园、微绿地建设。2022年,全面完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项目,启动并完成“十四五”公园建设实施规划编制,力争至2025年全市再新建公园100个,500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记者 彭惊)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