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社区新活力 百年祠堂街将成“城市更新范本”
位于成都青羊区的祠堂街在不少“老成都”的记忆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百年来,祠堂街经过几次扩建与改建,见证了成都城市历史的变迁,是外地人了解成都人民生活方式的最佳打卡点之一,也是部分文化艺术的珍贵留存地。不过,由于年代较久,区域内的整体建筑较陈旧破损,人居环境欠佳,尚有人居住的新华日报社旧址、乐器厂宿舍等5处院落内,居住空间狭小,居民生活质量亟待提升。
红窗青瓦,年代感十足的祠堂街建筑
2021年,成都市青羊区正式启动祠堂街改扩建项目。时隔一年多,改造后的祠堂街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也因为“以留为主、改建结合”的有机更新方式,一举成为成都城市更新的范式之作。
百年祠堂街的前世今生
祠堂街艺术社区,地处成都城中的核心区域,毗邻人民公园、天府广场、成都博物馆、四川美术馆、四川科技馆等文化设施,保留了百年街巷格局和以川西民居为主、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为辅的历史建筑群落,含市级文物保护建筑3栋,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建筑3栋,历史巷道1处和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四川美术社砖楼等六处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是成都市中心城区文化留存聚集度、保护度等级较高的区域。
清代的祠堂街曾是满城里的一条街,因修建于此的“年羹尧生祠”得名“祠堂街”。抗战时期,祠堂街坐拥成都70%的书店,各知名报刊和四川电影院、四川美术协会等文艺社团也云集于此。那时的祠堂街不仅是西南地区的时尚与文艺高地,还集结了国内当时的头部艺术组织机构和数不清的名流雅士,被誉为“天府文化现代化新起点”。高峰时期,每年在祠堂街举办的各类艺术文化展览多达30余场,其规格之高、密度之大令国内其他城市望其项背。
但随时代变迁,街区内历史风貌独特的建筑因受外观陈旧破损与交通布局变更的影响,被狭窄的巷道围合而起,曾经辉煌绝代的祠堂街优雅不再。直至2021年,成都市青羊区祠堂街改扩建项目正式启动,一年多后,祠堂街将再次迎来新生。
建筑内部传统、古朴的内饰与装修
祠堂街改扩建项目总占地面积19.4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其中涉及祠堂街道路一体化改造、人民公园开敞融合、街巷风貌提升、古建筑修缮、整体场景营造等方面。青羊区少城街道祠堂街社区党委书记陈必琴在接受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祠堂街艺术社区将基于“红色文化根据地”和“西南艺术溯源地”两大主题,赓续红色血脉和艺术基因,为成都引进更多符合现代城市和社会需求的文化艺术会展潮流品牌,为成都献上一个包含美术馆、艺术衍生品商店、新生活方式茶社、复合体验书店、沉浸式红色博物馆文化、艺术家空间、艺术孵化创业园、艺术品金融等多种文商艺旅融合业态构成的全新概念综合体,而成都也将迎来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城市新会客厅。
祠堂街艺术社区:成都城市更新的范式之作
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创新。随着成都城市更新政策的践行,祠堂街的改扩建在坚持少拆多改的原则下,总体定位为“百年艺术祠堂街”,按投建运一体化模式,采取“以留为主、改建结合”的有机更新方式,对整个街区进行保护性建设改造和优化提升。在保留老成都老记忆的基础上,对祠堂街每一栋建筑进行专项设计,突出“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特点,实现历史保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同时,突出了本真原生的市井生活场景,营造历史场景,再现历史记忆。在保护性利用基础上,进一步活化消费场景,打造年轻、时尚的网红打卡地。
站在祠堂街向西南望,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不断发挥自然景观、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优势的人民公园就坐落在路对面。
郁郁葱葱、绿树掩映的人民公园
有了人民公园大体量的生态支撑,祠堂街艺术社区在设计之初也形成了“绿肺、绿心、绿带、绿廊”的理念。面对人民公园的开口通路,使社区融入公园“绿肺”。通过社区中心的绿色广场,以及串联社区的二层“绿带”和空中“绿廊”,打造出拥有多维体验路径的立体生态社区,不仅让艺术与商业融入更多绿色,也带来更多交互的可能。
拥有多维体验路径的立体生态社区
目前,街区古建筑修缮工作尚在进行中,现存的6栋历史建筑正严格依照历史风貌修缮保护,道路一体化施工预计于4月底完成。改扩建项目完成后的祠堂街将引入美术馆、艺术衍生品商店、新生活方式茶社、复合体验书店、沉浸式红色博物馆文化等多种文商艺旅融合业态,并打破边界,为周边公共文化设施提供服务配套,通过沿街外摆和街心广场架构起不同品牌和业态之间的通路。届时,祠堂街艺术社区还将与相邻的人民公园联动,在城市空间中打造出一片“无边界艺术现场”。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张鹏远
编辑:朱书婉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张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