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示范区,人才聚集新高地

来源:红星新闻 2022年04月14日 14:42
摘要:公园城市的理想,需要更多人才携手奔赴。

当人们畅想一座公园城市的未来样子,画面中一定有宜居的诗意、有宜业的便利、有向往的平台;以及,有人人都能出彩的机遇。

如今,成都正在加速奔向这座理想之城——

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这意味着,成都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

怎么试?蓝图已经绘制。3月16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针对“人才”专门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人才聚集高地”。

城市因人而生,更因人而盛。公园城市的理想,需要更多人才携手奔赴。

来自成都市委组织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的人才总量已攀升至587.6万。这之中,包含了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4153人,也包含了近年来新落户成都的青年大学生59万余人。而成都孕育出的人才企业,有35家上市,其中9家登陆了科创板。

城市因人而生,更因人而盛

八方英才源源不断涌入成都,人才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正日益凸显。但立足新的起点,尚有漫漫长路待求索。

那么,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要使命之下,成都将如何“建设人才聚集高地”?如何让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共生共荣?近日,成都市委组织部对此进行了解读。

谋创新之策

成都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从秦国“移秦民万家入蜀”算起,加上广为人熟知的“湖广填四川”,从古至今共发生了九次大移民。因而有人笑谈“蓉漂越千年”,这让成都个性里多元、骨子里包容。

不过,与历史上的移民不同,成都如今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要努力营造各类人才竞相集聚健康发展、科技创新活力强劲的良好生态,是要加快打造一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事实上近些年来,人才西行,在蓉安居乐业,已经渐成一股新的潮流。在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体系中,成都已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

数日之前,成都市人口数量的最新统计结果刚刚官宣,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19.2万,较10年前增加了600余万人。

不断攀升的数字,是城市吸引力日益提升的佐证。但要将人口红利进一步转化为人才红利,那么培养、引进、用好,缺一不可。这就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2017年7月,成都出台“人才新政12条”,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人才安居工程”“全民免费技术技能培训”等政策举措,这为成都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来蓉发展,也带动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老龄化率较2016年降低2.8个百分点。彼时的人才新政,被称为“1.0版”。

2020年9月,成都人才新政升级至“2.0版”,不再仅凭资源要素吸引人才,而是转变为全要素协同开发人才。这一期间,成都先后推出“实施天府实验室全球高端人才招引计划”“支持高能级平台向社会开放”等举措,思路是给平台、给机会。

在今年1月召开的成都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成都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提交讨论,这被称作是成都人才新政的“3.0版”。

据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政“3.0版”将推动人才开发路径从“ToC”向“ToB”转变。“ToC”,政策直接作用于人才;而“ToB”,政策将赋权用人主体、赋能创新平台。这意味着,成都人才战略的思维从“政策引才”全面向“生态营才”转变。

成都不断迭代创新的人才政策正是建设人才聚集高地的重要抓手。据该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成都人才新政的“3.0版”将尽快出炉实施。与此同时,《成都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成都市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五年行动计划》及有关配套政策也将陆续出炉实施,“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以政策为牵引,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积蓄人才力量。”

吸引聚集了大量人才的天府国际生物城

优结构,壮大人才队伍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做支撑,既有“创新大咖”和“能工巧匠”的珠联璧合,又有塔尖耸立、塔基厚实的才智梯队。

事实上,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成都以一套“组合拳”引育人才,人才队伍结构正不断优化。

引才的“蓉漂计划”,累计为成都引进959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8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孕育出35家上市企业;

招才的“蓉漂人才荟”,赴海内外重点城市举办870场次招才引智活动,签约近20万人;

育才的“蓉漂人才发展学院”,链接“首尔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得到大学”等19家优质培训机构资源,累计培训42万人次;

礼才的“蓉城人才绿卡”,累计服务超过31.5万人次;

留才的“蓉漂青年人才驿站”,累计接待超6万青年大学生入住……

而立足新起点,成都亟须加快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人才体系。《方案》中就明确提出了,要“造就更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对此,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加强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各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着力推动人才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例如,成都将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吸引、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为他们创新创造搭建事业舞台,通过实施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双招双引”等机制措施,加快构建一支具有成都特色、带动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据该负责人透露,在这一方面,成都还将面向全球招募天府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出台实施高层次人才推荐办法等。

再如,立足于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成都将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会同在蓉高校院所大力发展物联网工程、大数据技术工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工科,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加快推进“成都工匠”培育计划,加强“成都工匠”的服务保障力度,持续创新“候鸟型专家”“云端工程师”等人才共享模式,让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成为成都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上接城市发展战略,下接用人主体需求

城市寻求“对”的人,人才寻求“对”的城。唯有将人才精准嵌入城市发展,让人才与城市同频共振,才能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城市因人才而兴。而这就需要成都的人才工作,能上接城市发展战略、下接用人主体需求。

2022年1月14日,成都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首批入选“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的专家代表作为产业领军人才,享受作为城市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服务保障。那一次会议上,共有来自成都市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生态圈的252名领军人才入选该计划。

据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改变了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变层层评审为企业自评,将人才评审权赋予头部企业等市场主体。

其实近年来,不论从人才的培养、引进模式,还是从人才的评价体系来说,成都始终在探索变革,从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让需求方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毕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怎么用好,用人主体最有发言权。

就“建设人才聚集高地”的具体任务而言,《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行与科技任务、项目招商等相结合的引才模式”,以及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当前,成都有科技认定企业1.4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07家、“独角兽”企业7家、“准独角兽”企业100家,更不断搭建起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人才需求日益旺盛。据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进一步坚持需求牵引,政企联动引进人才。

例如,将深入开展市级重大人才计划改革,建立与平台能级、科创投入、成果转化相挂钩的人才计划定向单列支持机制,赋予重大创新平台、重点用人单位、重要行业协会等人才推荐自主权,支持用人主体“带指标、带政策”靶向引才。

另一方面,成都将进一步探索以实绩评价人才。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论英雄,研究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教文卫体等领域人才分类评价指导标准。将增加专利发明运用、成果转化推广等评价指标权重,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多元评价主体,科学灵活运用考评结合、考核认定等方式,探索将新经济、新职业人才纳入人才评价范围,增强人才评价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工作、创新的评价体系。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光荣使命,为成都带来了无限机遇。”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将加快建设人才聚集高地,构筑人才价值生态,让人人都能在奋斗翱翔中成就价值、绽放出彩。(记者:王垚)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