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聚焦“成都生活”:成都变了吗?
近日,新华社发表文章《成都变了吗?》聚焦“成都生活”。文中通过“新”“老”照片对比,生动展示了成都人一脉相承的生活方式。
一直以来,成都以休闲和舒适为人称道,“成都生活”甚至成为了一种大家所向往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这座城市,到2021年底,成都常住人口已突破2119万,超越了广州、深圳。
不可否认,人口的快速增长让拥有悠久历史的成都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城区边界越走越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所以,总有人担心,成都变得不那么“成都”了,成都的生活也不那么“成都生活”了。
要了解一座城市,就需要了解居住在此的人们,答案也许就藏在新华社多年来用镜头记录的成都人的生活里。
▲2010年7月11日,成都首届自行车车迷健身节在双流举行,来自四川省内外近千名自行车爱好者欢聚一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022年5月24日,父子俩在成都环城绿道-青龙湖湿地公园段骑行。新华社发 马腾 摄
成都人的骑行热情未变,变化的是热度拓展到覆盖全年龄段的骑行大军。今年年初,随着总长100公里、由121个特色生态公园和78个景观桥梁串联而成的环城绿道“上新”,绿道骑行成为很多家长的带娃首选。
▲1984年3月16日,成都市职工业余长跑队主办“新蓉城”马拉松比赛。参加比赛的有工人、农民、教师、工程师、干部、学生和待业青年等140多人,盛况空前。新华社记者 陈捷 摄
▲2022年5月8日,市民在成都锦城湖绿道跑步。成都目前已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188公里。未来五年,成都计划每年建设“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新华社发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新花样”不仅带动了骑行大军,也让成都的跑步族群日渐庞大。不断增多的深入城市社区的绿道、公园,让成都人随处都能“说跑就跑”。
▲2002年3月18日,一种新的街头足球——四人制充气墙足球在成都市格外流行。充气墙足球对场地要求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很小,据介绍目前在欧洲十分流行。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2022年5月28日,市民在锦城湖公园立交桥下的篮球场打球。当绿道与立交桥相交,桥下的空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成为具有成都特色的街头篮球场地。新华社发 马腾 摄
自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以来,成都逐步在公园绿道、城市“金角银边”植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仅去年一年,成都就完成了50个“社区运动角”、200处“绿道健身新空间”等全民健身项目的实施。
▲1980年9月1日,成都锦江拦江大坝于不久前建成拦水,并开始放舟游览。新华社记者 陈捷 摄
▲2021年8月16日,市民在成都江滩公园内体验皮划艇。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随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运动场景的逐渐丰富,成都市民运动休闲的选择也不断拓宽。除了泛舟水上,成都的很多公园都能来一场一家人同“船”竞技的皮划艇项目。
▲2004年9月29日,两位顾客在成都市一家户外用品店选购帐篷。远足野外,户外露营,走近山林,呼吸新鲜空气,成为假期新时尚。新华社记者 史春东 摄
▲2022年5月24日,在青龙湖湿地公园露营的成都市民。据统计,青龙湖湿地公园成为成都人“五一”露营人气王,客流量超46万。新华社发 马腾 摄
目前,成都各类公园总数已达1414个,森林覆盖率超40%。如果说过去成都人露营,还需要远足入林,现在则只需要在“家门口”撑开天幕、搭起帐篷,便能满眼盈绿,悠然自得。
▲2010年10月6日,成都首届“绿道帐篷节”在郫县农科村开幕。参加帐篷节的露营爱好者在农科村听江路上将上百顶帐篷一字排开,布满了近三公里长的河岸。新华社发
▲2022年5月24日,一场亲近自然的小朋友生日派对正在成都公园内的露营地进行。新华社发 马腾 摄
露营从远游变成了家门口的活动,随之开展的休闲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左图:1960年7月15日,周末之夜,在成都市人民公园里,人们在被“七里香”、蔷薇花所缭绕的露天舞池跳舞。新华社记者孙忠靖摄/右图:2021年5月9日,市民在成都一处露营地内参加摇摆舞活动。图据HiSwing摇摆成都
成都人的舞步、舞池也在持续更新,从露天广场跳进了公园绿道,不变的是在音乐助兴下的欢快起舞。
▲1982年4月22日,成都动物园里,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观赏和了解鹦鹉、红嘴玉等益鸟的习性,接受爱鸟、护鸟的文明教育。新华社记者 金勖琪 摄
▲2022年4月23日,在环城生态公园锦城湖举办的春日观鸟活动。图据乡野走廊
眼下,成都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广,飞经这里的鸟儿会把公园绿地作为首选栖息地,正因如此,在城市公园常见到一些珍稀鸟类。仅2021年,成都就新增了野生鸟类记录10种。
▲1997年8月4日,成都青石桥花市,一位老师在辅导小朋友写生。新华社记者 杨华 摄
▲2022年4月3日,一位小朋友在桂溪公园写生。新华社发
关于如何亲近自然、观察生活之美,小朋友们有了更多的想法。而关于如何定格幸福时刻,新人们也有了更多选择。自2021年5月20日成都首批6个公园式婚姻登记中心开始运行以来,已办理婚姻登记7万余对。
▲2003年9月5日,一对新人在成都活水公园内拍摄婚纱照。新华社记者 杨三军 摄
▲2021年9月9日,多对新人在成都中和湿地公园拍摄婚纱照。新华社发
如果说公园式生活是成都人对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创新创造,是对“成都生活”的延伸和丰富,那么,“园”外又如何呢?
▲1961年3月26日,成都杜甫草堂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 摄
▲2021年6月30日,人们在拥有百年历史的鹤鸣茶社喝茶休闲。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茶馆,是了解成都人的一个“窗口”,是成都人深入骨髓的生活习惯。在成都,新茶馆还在不断涌现,延续百年的老茶馆依旧门庭若市。
▲2003年11月3日,成都市一家百货商场设立了蓉城首个“老公寄存处”。“老婆”如果在商场内消费累计超过200元,便可凭收银条让老公免费享用一杯价值25元的咖啡。新华社记者 杨三军 摄
▲2022年5月22日,“啡常橙意”主题咖啡市集成为市民们聚会休闲的场所。新华社发
二十年的时间里,咖啡在成都从“老公寄存处”变成了呼朋引伴的聚会地,目前,成都咖啡馆的数量已超4000家。在成都,coffee or tea早已不再是一个选择题。
▲1995年4月6日,武侯祠举办的“三国文化陈列”展览,展出了在成都附近出土的珍贵文物“汉末三国陶马”。新华社记者 熊汝清 摄
▲2022年5月17日,参观者在成都博物馆文创商店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022年5月24日,小朋友们在成都博物馆“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体验动漫线描。新华社发 马腾 摄
截至目前,成都共有博物馆169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15家。对成都人来说,博物馆一直都是“成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3年9月9日,香港雪曼艺文院院长佘雪曼先生在其故乡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举办书画展览。新华社记者 金勖琪 摄
▲2022年5月20日,市民参观2021成都双年展。本次双年展在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和成都市当代艺术馆举办,两馆的展厅数量达到60个,面积超70000平米。新华社发 马腾 摄
▲2022年5月20日,在2021成都双年展现场拍结婚纪念照的新人。自2021年11月开幕以来,总观展人次已接近70万人次。新华社发 马腾 摄
多元丰富的展示空间、追求创新的艺术氛围,以及乐于享受生活、随时准备拥抱潮流的成都市民,正在将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巨大的艺术公园。
▲2000年2月6日,喜欢读书的蓉城人来到成都购书中心里看书。成都大小书店门庭若市,为都市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新华社记者 陈凯 摄
▲2000年7月4日,刚放暑假,成都市西南书城少儿厅里就热闹了起来。大厅里随处可见或坐或卧专注于图书的孩子,少儿厅仿佛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少儿图书馆。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2020年7月31日,暑假期间在成都钟书阁书店阅读的孩子。新华社发
▲2022年4月20日,读者在成都中信书店选购书籍。坐落于成都兴隆湖畔的中信书店共收纳近万册书籍,书店四周被碧水青草环绕,临湖一侧是一面大大的玻璃幕墙,一直延伸至水下。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爱读书的成都人还把读书这件“小事”做到了第一。2021年,成都城市阅读空间增至401个,实体书店数量3600家,居全国第一。
城市由物质塑造,也由理念铸就。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物质上改变了城市的空间,也从理念上对城市为居民提供的可能性进行了再界定。从这点来说,成都确实变了。
但正如你所看到的,成都的变化,源自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变向往,出于让人们有机会过上更好生活的初心。
所以,成都变了吗?也许答案已在你心中。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程彦峰
编辑:朱书婉
版面编辑:孙雨彤
责任编辑:雷启枝
值班总监:何静
审核:李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