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度策划 | 国际熊猫日:保护国宝,我们一直在行动
提到大熊猫,你会想到什么?有着“滚滚”“团团”昵称的可爱“国宝”?有着800万年历史的动物界“活化石”?还是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身份?关于大熊猫的更多信息和故事,你都一一了解吗?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有多少只?它们的生存现状如何?为保护大熊猫,我们都做了什么?今天是第六个国际熊猫日,我们不妨再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治愈系的超级宝贝。
海报中熊猫图片摄影:张志和
从“濒危”到“易危”:受胁程度降级,保护不断升级
大熊猫,中国特有物种,主要栖息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山区。受栖息地和人类活动影响,大熊猫曾一度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列入“濒危”物种名单(全球物种分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评估九类)。但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的工作文件中,大熊猫已经不再处于“世界濒危动物”之列,已由“濒危”变为“易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曾表示:大熊猫得到“降级”,中国政府的努力不容忽视。
红线监测相机里的大熊猫影像 资料据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早在1963年,四川就先后成立了4个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到了1965年,陕西又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大熊猫保护区。只是,当时的保护区设立虽然为野生大熊猫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栖息环境,但是盗猎以及环境的破坏并没有被遏制。
2016年12月,我国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到2021年试点结束,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大熊猫繁育保护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涉及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4个县(市),占地面积1459.48平方公里,几乎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中间地带。绿树婆娑山峦秀,兽影穿梭万物生。正式成立一年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熊猫分局多措并举,依托“大熊猫”与“公园城市”这两张名片,已累计保护修复大熊猫栖息地6.8万亩,为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根据国家林草局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10月1日,大熊猫全球圈养总数达到673只,野生大熊猫达1864只。而四川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最大区域,划入国家公园面积多达201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最新统计显示,四川拥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圈养大熊猫548只,在国家公园战略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如果单纯数字的说服力尚显不足,那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的显著变化,则更形象呈现了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推进成果。
四次“大熊猫人口普查”:“查户口”方式也在升级
为摸清国宝大熊猫的家底,全国共开展过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第一和第二次分别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统计到的熊猫数量分别为2459只和1114只;第三次则开始于1999年,完成于2003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大熊猫数量为1596只;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开始于2011年,完成于2014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
在中国大熊猫研究领域,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胡锦矗被称作“大熊猫之父”,是研究“国宝”的“国宝”。1974年,45的岁胡锦矗作为四川省内知名野生动物专家,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牵头开展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他研究发明结合其它指标从大熊猫粪便分析大熊猫数量的调查方法,被称为“咬节法”,也被命名为“胡氏方法”,沿用至今。
胡锦矗和大熊猫 资料图据每日都江堰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每天一半睡觉的时间,一半时间多数都在进食。大熊猫个体大小不同,牙齿之间的距离也不同。每根40厘米的竹子大概咬7口再吞下去。一般3至4厘米以下的咬节都是年幼的大熊猫所为,3至6厘米咬节是成年大熊猫所为,4厘米以上的咬节则属于老年大熊猫所为。为何老年大熊猫咬节长一点?因为大熊猫的牙齿大概有2平方厘米,老了之后牙齿磨损严重,咬节就变长了。在野外,吃完竹子后,大熊猫会拉出粪便,竹子在熊猫体内里面消化不完,拉出的粪便就像甘蔗一样,呈现一节一节的状态。
在野外进行大熊猫普查采用的“咬节法”就是根据这些规律,从大熊猫粪便中体现的竹子长度来测算大熊猫种群分布情况。工作人员能根据大熊猫采食竹子的路径、统计大熊猫粪便、用粪便中咬节长度来区别是一只还是两只。这个调查方法解决了如何给大熊猫“查户口”的问题,也将我国大熊猫野外生存现状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在技术和装备尚不发达的年代,通过研究“粑粑”来分辨大熊猫个的方式极为流行。即便如今技术装备已经极为发达,在2013年前后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咬节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大熊猫野外巡护活动 图据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崇州管护站
时至今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也为大熊猫的保护、调查和统计工作带来了一些更为便利、智能的新工具。目前,尽管巡护员进山巡护仍依然是极其重要的监测手段,但红外相机、GPS定位、无线电颈圈等技术已在大熊猫栖息地得到逐步推广。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在各保护区原有信息系统和沉淀数据资源基础上,建设了统一数据汇聚、统一数据展示和统一数据调用查询的一体化数据资源库,目前,成都片区已设置监测网格(线路)178个(条),布设摄像头、红外相机300余个,拍摄野生动物有效照片18万余张,有效视频4.8万个,在不影响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们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对它们开展监测观察,给予这些可爱的动物们“不打扰的温柔”。
策划:冯天赐
文案/编辑:朱书婉
海报:梁珺僮
责任编辑:雷启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