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程锐谈公园城市里的社区营建(上):实现“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9月18日 18:55
摘要:公园城市里的居民社区和常规社区相比,“赢”在哪里?

公园城市作为回应新时代人居环境需求、塑造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实践模式,具有一系列体现时代特点的重要价值。作为社会细胞的社区既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也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等最直接的体现。

当前,成都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过程中,也在不断打造绿色、美丽、共享、人文、活力、品质的系列示范性社区,一个个社区的场景既拼接了市民生活的全貌,也承载着市民梦想生活的诗意与远方。公园城市里的基层社区究竟长什么样?它与普通社区相比有何优势与区别?公园城市里的社区要建什么?又该怎么建?近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公园城市频道团队就相关问题,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公园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程锐进行了对话。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的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万,位列全国第四。在人口如此庞大的城市里把基层社区建好已属不易,而在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成都的基层社区建设似乎更具挑战性。那么,公园城市里的社区和常规社区相比“赢”在哪里?应具备哪些特质和如何体现它的迭代?

目光不妨先转向有着改革开放先锋之称的上海。今年6月,上海发布了“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的有关情况,也就是以15分钟步行范围为空间尺度,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项功能和设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核心专家屠启宇指出,社区15分钟生活圈覆盖对象必须是从儿童到老人的全年龄段人群,不仅要满足大家买菜、就医、养老、上学、健身等生活需求,还要注重人的文化体验、休闲交往等精神诉求。对此,程锐分析认为,上海的这一探索实践值得关注。具有对生活、对民生需求的响应能力,能有效提高城市单位土地的功能效能,激活微循环,极大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成本的竞争力、以数字新技术赋能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等优点,成都的公园社区迭代可对此进行有效借鉴和对标。

正不断体现公园城市特质的成都社区

传统“居住区”“居住小区”以人口规模(也就是千人指标)来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带有一定计划分配特征,强调居住这一单一功能,对不同社区中不同年龄人口的不同需求响应不够。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想要打造15分钟生活圈,既不是“将各种功能就近放在一起”,还面临着公共空间缺少的大问题。如果新建基础设施,可供腾挪的场地又很有限。能否主动适应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生活圈,满足市民的需求,这考验着管理的智慧和经验。

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推进规划建设标准升级;多元协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和社区打造中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或是公园城市里的社区与众不同的特质。

高颜值的社区美空间

成都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过程中,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既是筑城聚人之根,也是美好生活之本。要体现出公园城市的特质,具备浓厚的生态本底,正是成都社区的一个极为鲜明的特征。在程锐看来,在公园城市里建设公园社区,要有良好的公园本底和生态环境,但并不一定完全是绿化量高,绿地率高。

“公园是个广义的概念,是生态前提下的公共空间,是可以提供公园社区全要素的公共空间载体,共享开放,尤其是以人本需求为主导的空间述求。而公园社区就是公园城市的一种微观表达,饱含着城市以人为尺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程锐认为,在公园城市里进行社区建设的时候,景观绿化一定是融入社区的生活生产,要和人的心理感受发生关联。林下空间、口袋公园、点状滨水空间等小尺度针灸式的空间,都可以有效地纳入人的活动,激发人的交流,提供生活舒适感和美感,但同时也不失生态本底。“公园城市里的社区是公园城市的城乡空间和城乡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由政府、居民、第三方共建共享共治,精准服务于生活人群和产业人群,实现“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公园城市里的安逸生活——运动休闲就在家门口

“在“双碳”背景下,还应该将成都碳中和的总体目标,分解并传导到公园社区的建设和相关活动中去,例如慢行体系建设或更新,户外交流空间建设或更新,蓝绿空间建设或更新、TOD建设、职住平衡、清洁能源使用等。”

近年来,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建设了环城生态公园等几大示范性的片区。自2017年起,程锐所在的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参与了全环的整体策划规划,并主导了西半环的落地设计。现如今,总面积达187平方公里、生态绿地133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54平方公里、跨越了11个行政区的环城生态公园,形成了成都主城区的生态核心,并通过各类廊道向两侧渗透,形成了成都城区的最大生态基本面,最大生态边长和最大生态接触面,辐射人口近1300万,已成为成都人“家门口的生态乐园”。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片区

这两年,不少新形态的社区又是围绕环城生态公园区域范围内进行。因而在不少成都市民看来,“读懂环城生态公园,就读懂了成都的未来”对此,曾参与环城生态工程设计工作的程锐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公园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程锐接受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公园城市频道团队的采访

在他看来,环城生态公园的生态网络,在物理边界上提供了社区和公园,社区和公共空间的最大接触面,普惠民生,为公园社区的规划建设和更新建设提供了最大生态保障和生态输入。也让成都人家门口的“安逸休闲”有了实现的最大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成都特有生活气质的呼应,也是对成都公园社区文化气质、社区产业多元化打造、社区差异化打造的有效铺垫,使公园社区的打造有了良好的先天条件:“环城生态公园体现的“神仙日子,成都圈子”正是公园城市里社区居民幸福生活的写照。”

但在营建公园社区的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在建设公园城市背景下,不同的社区应该分别在各自的哪些方面去发力,才能体现出公园社区的特质?如何做好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的乡村表达?公园社区在建设过程中怎样避免“同质化”,让每个社区都能体现出不同的公园城市的特点?

在下期访谈节目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继续关注。

主持人:李文娟

看度记者:张稷 覃朗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