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诸丹谈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公园城市建设(下):生态文明为公园城市构建全新生态体系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10月30日 18:30
摘要:“公园城市”:载体在园,核心在人。

据《2020年成都市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状况公告》显示,成都现有森林、湿地、农田、草地、城市五类生态系统,已记录维管束植物4459种,其中,蕨类植物304种,裸子植物82种,被子植物4073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珙桐、红豆杉、独叶草等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连香树、楠木、香果树等38种。

全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00种,其中,兽类129种,鸟类496种,两栖类33种,爬行类42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等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小熊猫、黑熊、大鲵、红腹锦鸡等80种,全市鱼类129种。

出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鞍子河区域的雪豹

川金丝猴 图据绿映都江堰

如此丰厚的生态家底,正在建设公园城市的成都该如何发挥这一优势?近日,看度-公园频道就相关问题专访了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成都市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诸丹教授。在上一期的节目中,诸丹对“在新时代下,生态文明有何新解”等内容进行了阐释。本期,他就如何利用成都优厚的生态资源本底,更加高效、科学地建设公园城市,以及公园城市建设体系还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等话题,继续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

诸丹表示,公园城市的建设首先一定是具备整体系统观,“从单一到系统”的维度的提升和转变,“公园城市”的建立不是仅仅在城市中大规模增加公园面积来提高绿地率,而是要建立“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综合体系。

成都外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内有深厚的天府文化,在建设公园城市建设方面有着自身的先天特质。近年来,随着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已不仅仅关注人和城市的关系,更同样重视人和自然、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一思想观念的变化,也给自然界各类陆生野生动植物们的生长环境带来了改变。

成都“晒”出2020年森林资源“家底”:覆盖率超40%,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1973亿元

同时,也要注重人的能动性的激发,要让市民从以前的使用者转化为建设者。诸丹说,“公园城市”载体在园,核心在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维,从为城市居民服务的角度来推进公园城市的建设。如今,城市建设已经不再仅仅是规划师、风景园林设计师单独建设的,更重要的是需要群众的参与。城市最终服务的还是“人”,城市建设达到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满足人居最适环境。“在公园城市的建设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就是公众参与,让大众参与到公园城市的建设,让大众从使用者转变为建设者,有利于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开放性、可达性、亲民性,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诸丹看来,成都还要注重从继承到发扬的发展思路和理念转变。“公园城市建设,应该将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精华融入到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中,让“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造园理念支撑我国现代公园城市的建设。做到古为今用、传承创新,让公园城市更具有‘中华魂’和‘中华脉’。”

宜居宜业的成都环境

早在2018年,成都就启动了《成都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项目,用2年左右时间汇集成完整成果,补齐了成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的短板。现在,即便在成都人流如织的中心城区,市民也一样可以感受到生态环节的明显改善:锦江上飞翔的白鹭、马路边上偶遇的松鼠、市民阳台上的红耳鹎等等,这些都彰显了成都生态环节的改善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与此同时,成都还是全球唯一具有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资源的特大城市。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涉及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4个县(市),面积1459.48平方公里,是邛崃山、岷山两大山系大熊猫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性走廊带枢纽。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有野生大熊猫73只。这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可以说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一张亮丽名片。

大熊猫早已经成了成都的城市名片

诸丹认为,陆生野生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成都城市气质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人文空间。成都的包容不仅仅体现在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接纳,同时也包含对其他物种和自然的包容和爱护,成都的生物多样性取得的成绩跟成都人包容、豁达、善良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我们继续发扬我们成都人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优良传统,成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会做得更好。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赖小敏、张稷、董逸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