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建设如何在大气与烟火气间寻找平衡点?看看大咖怎么说!

来源:看度新闻 2022年04月30日 21:22
摘要:新老公园,各美其美。

日前,《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明确将从国家层面支持成都建设具有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多次提到了“公园”与“城市”的关系,即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碧水蓝天的江家艺苑公园

近些年,受纽约中央公园影响,中央公园的概念在国内也十分火热。与此同时,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成都也开始注重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小公园”“微绿地”的布局。在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市民观察员杨一帆看来,成都在建设打造城市公园的过程中,与过去相比,理念和思路上都有新的表达、新的探索。

“过去,公园作为一种公共设施,经常出现在大家的‘出行目的地’中,存在一个‘到达性’的概念,比如我们经常说‘逛公园’‘去公园’,但现在,公园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不再是一种相分离的形态,它早已和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嵌在了一起、密不可分。环城公园、中央公园、口袋公园......不同类型公园的出现,是对公园城市建设的探索,它们让市民在工作生活范围内,直接就能享受到公园带来的便利和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杨一帆告诉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

绿草成荫的成都白鹭湾湿地公园

成都城市里的公园和绿地建设越来越具开放度、功能性和场景的丰富性。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提出了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新内涵。那么,该怎样平衡“进入”“参与”与管理、保护之间的关系呢?

杨一帆认为,从“城市里的公园”向“公园里的城市”的转变,首先要摈弃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让公园不再存在进出口,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位市民都能成为公园的主人,都能为公园城市的建设发挥主人翁精神;其次,在公园的巡逻与管理上,应该引入越来越多高科技产品与手段,以取代传统的保安、环卫等人员,如低空无人机、无死角镜头监控等。它们的引入将有利于公园的无人化管理,能使市民游客在园中的出行更通畅、更不受打扰;最后,公园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促使街道办、公安局、城管等单位积极发挥主干作用,形成有效的主体共治模式,从而更好的实现协同治理。

从“城市绿心”遥望公园城市

在成都的老公园里,中国传统的园林造景手法对公园的修建影响不小,例如拱桥、雕廊,曲径通幽、亭台楼阁以及大量可供休憩的林下空间,而且大都地处城市的核心区域,景观尺度也非常宜人,而“相亲角”“舞蹈队”也往往形成在这些老公园中,深受市民喜爱。这与现在新建的“中央公园”“功能性的主题公园”所注重的开放式、一体化等风格和思路有所不同。在这些差异化中,城市公园的建设如何在大气与烟火气之间寻找出平衡点? 

“尊重特色、各美其美是各类公园发挥自身特色,共同助力公园城市建设条件的先决条件。”杨一帆说。在他看来,不管是以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大规模城市绿地公园、家门口新建的小街区小游园,还是像人民公园那样较为传统的公园形态,都应该跟所在社区街道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并不断成长。公园的真正形态是生长出来的,是以老百姓愿意去、并且玩儿得开心而作为最高标准的,如拥有众多老旧院落的人民公园片区,居住在它周边的成都市民早已经习惯了传统的逛公园方式——聊聊天、坐下来歇一歇,那它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也是需要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但对很多更新形态的公园来说,市民的跑步、健身等需求更大,这就需要结合市民实际需求配置集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新型公园。所以,大公园也好,小公园也好,集中的公园也好,分散的公园也好,在不同场所、面对不同需求,能满足代际特征、融合各自街区文化的公园,其差异化都需要得到尊重。

传统形式的公园代表——人民公园

除了新老风格的不同,城市和乡村等不同地域上的公园也存在着明显区别。未来,我们应该怎样让城市公园布局更加均衡、合理?

杨一帆表示,在乡村,我们需要什么公园,要结合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半径和边界来看。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不一定在公园范围内完成,但在半径较大的农村,诸如文化站点、社区教育站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则需要根据不同公园的类型和等级做考量,而不只是对公园的大小和面积提出要求。所以,公园的等级要跟公共服务的半径、社会服务的便捷程度、老百姓可感可及的主观感受相互结合,从而了解、刻画、回应市民对于公园建设的需求。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张鹏远

编辑:朱书婉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蒋月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