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南罱谈理想公园城市建设:带创新探索意识 面向更广阔未来
今年的“五一”假期,成都人一半在骑行,一半在露营,公园、绿道成为承载2022年成都人“五一”假期度假的新空间。根据统计数据,“五一”小长假期间,环城生态公园已开放园区共接待游客157万人次,日均31万人次。其中,本市游客占比92.6%,比去年同期高出5个百分点,20-39岁之间年轻人群占比超70%。除了新公园以外,成都的老牌公园受青睐的程度也依然在不断上升。这些就在身边的城市公园,装进了2000多万成都人生活里的小幸福,也成为了这座城市诗意栖居的标配场景。
公园露营,把幸福美好生活装进帐篷和餐桌
面向未来,我们的城市究竟还需要什么样的公园,又该如何去打造它呢?近日,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特别采访到了深度参与到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当中,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戴德梁行公园城市板块的负责人刘南罱,他从城市建设规划行业的角度来为我们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深度解读。
2020年,成都凭借2000余万的人口规模,迈进了超大型城市的行列。在如此大的城市体量面前,我们需要的公共空间的类型是丰富多样,包括城市公园、滨水空间、绿道网络、特色街巷、小微空间、慢行系统等类型。而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除关注优美形态外,更注重生态构建、文态表达等内涵的表达和对使用业态的塑造。
蓝绿交织的江家艺苑
刘南罱说,城市建设除包括新城建设外,还涉及老城更新。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成都一直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公园布局,刘南罱认为,这不仅是空间大小和布局的问题,不同形态的公园出现,其实也折射出了一座城市发展的进程。成都作为第一批城市更新的试点城市,以有机更新为总体理念,在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与利用、特色街巷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创新,也出了一批示范性项目成果,如一环路市井生活圈项目的建设等。“成都的公园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国家的宏观战略,也落实到了更具体、更细微的载体上面,如社区的运动角、社区美空间、最美回家路等,无不都反映了成都市以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为中心的核心发展理念。”
成都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过程中,提出了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新内涵,如何来平衡可进入、可参与和管理、保护之间的关系?
碧水蓝天的玉石湿地
在刘南罱看来,成都对可进入、可参与公共空间的打造理念和做法非常值得赞赏,正是这些理念的提出,为使用者更好使用公园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好的运营管理也是后期市民使用的必要的条件,举个例子,城市公园里的大片草坪,是很好的使用空间,针对草坪的保护,国内部分些大城市里的中央公园都会有专门的操作方法,保护植被的同时,也不影响人们正常使用;而在具体的管理模式上,则可以采取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运营管理公司进行整个公园绿地的管理;针对具体引入业态,可以由运管公司和商家协同管理。
“‘因地制宜’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论。不管是更新的公园还是新建的公园,我们都需要通过详细的调研和论证去了解具体使用人群的画像、基本使用需求甚至潜在使用需求,从而给它一个明确的使用功能。把这样的前期准备融入到对空间尺度和设计的把握,才能形成一个“四态合一”的公园产品。”
在成都的众多老牌公园中,有非常多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如廊桥、拱桥、亭台楼阁等,这些老公园大多地处城市核心区域,深受市民喜爱。但它们与目前新建公园相比,也存在不少差异。刘南罱认为这些都由不同空间尺度和相应使用功能决定。此外,城市和乡村间也有明显差异,公园城市建设应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
公园城市乡村新表达范本——“天府童村”
刘南罱分析说,成都向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西部中心城市。优渥的天府生态系统给城市创造了稳定的的物质基础,塑造了城市的文化性格。放眼广袤的乡村地区,我们应该以保护为前提,充分结合资源特点,利用农、商、文、旅、体促进生态价值的转化,同时也作为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输出。具体到这种模式的顶层设计,我们应该坚持无规划、无设计不实施的整体方法论,构建一个以发掘价值为目标的资源评价体系。同时以人的需求和使用为导向,精准发掘公园的文化功能和使用定位。
为使项目更快落地,策划前期就应该有计划引入部分后期运营资源。“在今年的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消费场景、公共服务业态和就被融入到了城市公园的建设之中,如大源中央公园的‘地下艺术商业使用空间’、正在建设的skp公园式商业综合体和最近在天府艺术公园开业的‘天府图书馆’。”
在刘南罱心中,关于未来的公园和公共空间的想象,首先应以天府文化为基底,其次要与市民生活水乳交融,最后应带有创新探索意识面向更广阔的未来。“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公园应该承载市民生活,承担城市生态功能建设,并在城市信息流中起到交流和连接作用,这样的城市公园建设才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兰琳洁
编辑:朱书婉
版面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雷启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