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燕:准确把握建设公园城市的三大着力点

来源:成都日报 2022年06月22日 16:01
摘要:聚焦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价值转化。

2022年2月,成都获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超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示范区,成都因此迎来了经济转型发展、政治先进发展、文化繁荣发展、社会稳定发展、生态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破题之法在于,从超大城市快速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出发,确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安全型”三型城市建设的重点与突破口;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科学拓宽发展空间和优化发展利益格局出发,确定公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荣的思路与路径;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出发,在建设三型城市、推动城乡共美过程中增加高质量生态产品的产出、探索高水平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途径。

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的生产生活生态优质复合空间

建设三型城市平衡资源、环境、生态与发展问题

从国务院批复内容来看,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核心要义应该包括:在理念原则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在建设内容上,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充分彰显生态价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在建设空间上,形成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的生产生活生态优质复合空间。这三大核心要义背后,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亟需回答的两个问题:超大城市如何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何高质量高水平实现生态价值促进“两山”转化?

“三型”城市是指资源节约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和气候安全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的核心是在城市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节约资源,通过技术创新、流程改造、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核心是城市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频繁、集中、高强度的人类生产生活行为,被很好地约束在绿色发展框架之中,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良好稳定。气候安全型城市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在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落实,其核心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成都可将公园城市建设目标逐一分解到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针对性地制定包含三次产业、重点领域、关键部门、规模企业等在内的三型城市建设方案。强化各级政府对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治理的责任意识,以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提高、工业源污染物减排等为重点,落实企业提质增效、减排治污的主体责任。成都要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条件,在绿色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在稳经济、促消费、保民生、保障粮食安全等战略目标下,探寻破解资源、环境、生态与发展平衡问题的更有智慧、更有效率、更有特色的成都方案。

推动城乡共美增强公园城市与美丽乡村内在关联度

生态文明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改造,应运而生的一种更先进的发展范式和社会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首次明确“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二字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空间形态,公园城市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途径,二者辩证统一在“美丽中国”这个强国目标中,旨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价值。

城市与乡村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超大城市和省会城市,成都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但不是唯一部分,近郊农村地区发展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地,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因此,成都必须既建设公园城市,又建设美丽乡村。同时要注意,公园城市与美丽乡村虽然各有特色,但不是彼此割裂,要通过产业融通、数字融合,通过新经济新手段,使彼此发展具有紧密的、有机的内在关联度,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成都正全面落实生态环保硬任务,推动“水清、天蓝、土净、减废”目标取得新进展

实现“两山”转化高质量高水平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已成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根本遵循。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安全型”三型城市,成都应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探索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模式,全域厚植生态本底,创新开发一批高质量的生态产品,积极运用新经济、新技术、新平台打通、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通道,充分释放生态产品溢价功能。

根据生态产品不同属性选择不同的价值实现途径,公益型生态产品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完成生态增值,以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两种模式实现生态价值;商业型生态产品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品牌化完成生态增值,以市场构建和品牌赋能实现生态价值。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强化生态功能的“市-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包括以生态标签为基础的品牌诱导机制、以复合激励为基础的供给激励机制、以互助保险和稳定契约为基础的风险分担机制等在内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