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天府绿道设计师白熙谈公园城市场景规划设计:我为公园城市献智慧 也成就了自己理想

来源:看度新闻 2022年06月25日 19:48
摘要:保护记忆,留住成都人的“根”

2022年1月,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绿道全环贯通,由100公里一级绿道连贯而成、78座绿道桥梁相接、121个特色园逐步“串珠成链”。桂溪生态公园、锦城湖、青龙湖、大熊猫繁育基地、萌宠乐园、悦动彩林园、天府芙蓉园、蜀道通衢......越来越多自带人气的特色打卡地标出现在环城生态公园内,这些特色园区的出现,正深刻地改变着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安逸感和幸福感。

在这些网红地标的诞生的背后,活跃着一个个年轻、开放、创新的设计团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专业,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描绘出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蓝图,让成都的城市空间不断焕发新活力,一步步地为人们打造着心目中的“理想之城”。近日,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对话了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五院规划所所长白熙,作为天府绿道的设计师之一,他为我们讲述了许多自己参与其中的想法和感受。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对话了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五院规划所所长白熙

谈设计规划:为公园城市献智慧也成就了自己理想

也许在旁人看来,阳光开朗、侃侃而谈的白熙只是个颇具个性的文艺青年,但实际上他已是个十分成熟、专业的景观设计师。多年来,白熙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景观设计工程,爆红网络的五岔子大桥、交子之环、铁象寺水街、锦江绿轴、锦城绿道等大批精品的规划设计工程均出自他所带领的团队。在他看来,为公园城市贡献自己智慧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围绕“公园城市”四个字,有指示、文件、规划、研究、雏形和范本,尽管工作十分忙碌,但规划设计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努力地回应着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和疑问,而当图纸中的蓝图逐步变成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园区,被人们所喜爱和赞扬时,也是一个梦想成真的过程。

“现在成都特别火的是‘新铁人三项’,大家在草坪上搭帐篷、去龙泉山看日出、去骑行天府绿道,有这么多的市民参与进来,作为一名设计师我觉得十分欣慰。从整个设计规划的过程来看,最初的设计思路更多地偏向于独立的园区设计。当公园城市的理念提出来后,园区和园区之间会串联到一起,绿道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它把所有的点全部串起来,最后形成了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效果。”白熙透露,这一实现过程十分不易。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五院规划所所长 白熙

“当一个新的提法、一个理念出现后,怎样让理想落地,这是个艰难的过程。”白熙和他的团队成员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理论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所有的设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用白熙的话来说,一开始的他们在设计上很多地方是不敢发力的。“那个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在设计层面上有一些束缚。后来就慢慢地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点位设计,对新的难点进行突破。设计中我们也要站在以市民为中心的角度来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场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眼界的不断开阔,外部情况的不断明晰化,规划也在一个动态叠加的过程中不断地升级,最终才呈现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公园城市的新形态。”“这其实也是自我修炼的一个过程。”白熙说。

谈公园体验:公园城市理念的本质为市民的体验感加码

自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以来,不少思路和工作举措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入而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也不断刷新着白熙的工作思路以及他个人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和感受。“公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个非常庞大的一个体系,不像是以前只做公园,它讲求的是公园与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最早在公园城市建设的时候,包括很多主题性的园区规划设计,实际上离我们的生活区是有一段距离的,但是我们发现人们似乎已经逐步突破了这个距离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天府绿道来到不同的公园里,享受公园给自己带来的福利。对此,白熙形容为“磁极的吸附”。

“以前的公园是独立化的、不成体系的,所谓的沉浸感、体验感它会相对低一些,或者就存在于其中某个点位上。当若干个公园连成片连成了网,这种体验就会有几何数级的增长,包括人们的沉浸感它是不会被打断的。这个时候每一个点位它就变成了吸引人的一个磁力极。市民游客就相当于站在一个磁极上,我愿意去彩林园玩,我就去彩林园,我愿意去桂溪生态公园,我就去桂溪。但进入一个园区以后,人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原来和另外的公园距离也这么近,于是就能通过绿道到另外的公园去进行体验。这样瞬间就把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开来,每个点的人气都能从中发散开来。从这个层面来看,天府绿道的作用就相当于是一整个磁场,各个园区之间犹如磁极,能吸附不同的人气。而这一切则源于公园城市的理念,这个理念和本质让市民对公园的体验感呈几何式增长,为市民的体验感加码。

绿道骑行

尽管白熙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了不少人气火爆的网红地标,但白熙坦言,他自己其实不太喜欢所谓的网红打卡点。“我希望我们设计出来的景点,它不是昙花一现的,而是有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地方。”

谈城市更新:保护记忆 留住成都人的“根”

今年三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成都要“优化城市设计,传承“花重锦官城”意象,提高城市风貌整体性、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统筹协调新老城区形态风格,在老城区注重传承几千年文化历史沿革,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活化复兴特色街区”;五月,成都出台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在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强化城市空间治理,推动城市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方面也有着不少的考量。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在发展的同时中实现好保护。这些问题看似已十分明确,但也一直在考验着规划建设者们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破题?白熙认为,同样都是天府绿道体系下的锦城绿道和锦江绿道,对比它们的规划建设打造,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锦江绿道穿越老城,我们在规划的过程中就非常谨慎,因为老城区的空间格局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各个方面需要设计的东西、需要注意的点位,有更多限制性的条件。但是在限制性条件更多的情况下,反而容易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当于在写命题作文,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面,怎么去改它,把它改得更合理,这是设计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直以来,成都人都有一个通船的梦想,在今天工业城市的大背景下,这个梦想也能实现。我们在老城区里通过技术手段、文旅思想和策划思维,以测绘一体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落地呈现。现在,锦江岸线上的陆路、水路都打开了,除了锦江步道,现在也就有了锦江夜游,这也成为了城市夜经济的一个主体,人们的选择性更多了。”

夜游锦江

“老城区里面的市民对身边的环境都是有记忆的,记忆一定要给他保护住,因为记忆就是成都人的“根”,就是成都人烟火气的所在。如何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低干扰地进行开发和介入,挖掘出一些创新的思维,这个是我想要的。”

谈及公园城市的未来形态,白熙认为,以后是公园里建城市,现在提出的推窗见绿、出门见田等到了未来已经成为了最基础的本底,城市所能叠加的体系和场景会越来越多,甚至于它可以叠加进我们原宇宙的概念,线上线下的、虚拟的、现实的都将进行交织,将有着不同的迭代和更新。

主持人:程铭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程彦峰 王涛

编辑:冯天赐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