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示范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方向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路径上具有重大优势。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成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着力从如下五方面来全方位探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路径。
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无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高度依赖于经济发展的质量。
面对疫情中短期冲击与产业结构中长期转型的双重压力,尽快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科学平衡是各地需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如何在恢复经济活力与元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对成都而言,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规模最大、产业实力最强、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全国率先推动城市的工作中心回归至经济建设,并努力以更快速度、更高标准、更好效益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将是“示范”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成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位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新目标、新理念、新举措与新战略,立足于国内外发展环境与阶段的变化,主动从全球、全国与全域的角度来系统谋划与着力优化明年、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经济发展工作,为最终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从长期视角正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将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作为工作重点,谋划并制定真正具有实效的政策工具,加快推动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进程。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率先探索科学、系统、可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是成都理所应当的历史使命。
一方面,要着力将绿水青山保护好。要按照《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的总体要求,以绿道为脉络、以农田为景观、以城镇为景区等,实现全域公园化,推动城市自然有序生长,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大美形态,着力构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宜居生活环境和核心竞争优势,打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身在公园、春暖花开,创造城园相融的城市格局之美”的未来成都。
另一方面,要着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需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更重要的是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也能持续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增强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可加快构建“分类核算、分类应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和价值评价机制,探索包括碳排放指标交易、生态产业开发、区域生态补偿等在内的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加速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指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为成都优化经济动力结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内需不足是制约经济体系国内循环正常运行而导致整个经济体系过度依赖外部循环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调整传统“三驾马车”的结构比例,即进一步增强内需。实际上,即便成都已经是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比较旺盛的城市,如2021年成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超过了9200亿元,位居全国所有副省级城市的第三位,但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消费总额占经济总量70%甚至80%的比重,成都的消费总额占经济总量比重仍然偏低。因此,成都要发挥自身优势,在确保外向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扩大内需置于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一方面,应树立就业为先的战略导向,适当减免新增就业人数较多企业的各项税费,出台更多有力政策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与居民的生活成本,稳住现有消费存量。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制约生产与消费的各项瓶颈,创造更多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产品与场景,充分释放整座城市的消费潜力。
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与创新等内容融为一体并独立成章,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充分证明在未来的国家竞争中,国家科教体系的创新能力与创新产出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结果的根本因素。
成都高校与科研院所众多,人力资本丰富,城市创新能力也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2022年成都的科技创新能力位列全球第29名。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成都应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最新精神,持续提高城市科教体系的创新能力与创新产出。
一方面,成都要坚持系统思维,将教育、科技、人才与创新等工作融为一体。要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全方位优化教育体系、科技体系与人才体系,破除制约教育质量、科技能力、人才吸引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各项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精准思维,仔细梳理当前制约我国产业体系自主发展的瓶颈和卡点,制定相应的研发任务清单并据此集中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来进行攻关,在为国家战略大局服务的同时,不断增强成都市自身的创新能力。
全面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共同富裕是其最本质,也是将其区分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特征。而考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过程中,成都市应着力确保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全面性、协调性与均衡性。
在确保发展的安全性上,成都要立足统筹发展与安全,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性、非传统的意外因素对城市发展可能带来的冲击,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从而增强城市抵御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在确保发展的稳定性上,成都要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赋予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各种公共产品的权力。在确保发展的全面性上,成都要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产品的多元创造,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在确保发展的协调性上,成都应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成都都市圈为依托,主动发挥自身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与周边地区在交通一体化、产业转移、生态补偿、公共产品均等化等领域的合作,实现整体区域的协调发展。在确保发展的均衡性上,成都应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政策资源、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向实体经济集中。
文据成都日报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张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