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成都日报 2022年12月28日 10: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以来,成都始终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2年,成都沿着《总体方案》擘画的绿色发展道路快速前进,为加快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成都依靠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江形成生态本底优厚的生态骨架,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保护修复、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全域增绿项目,筑牢城市生态本底。厚植生态本底,保护绿水青山,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补给。

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城市是多个社会群体聚集的空间,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福祉、丰富社会功能、增加城市品质的关键。公园城市发展要求构建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建设城市与公园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绿色图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绿色城市形态打造上,成都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全域生态资源为“底”,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成都以绿道体系为绿色纽带将城市公园系统串联起来,以大尺度的绿色空间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城市空间格局,让城市在绿水青山中有机生长,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成都生活。

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还要充分挖掘和释放生态产品的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资金、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转换自然资源形态,以服务城市生产生活需要。成都全方位谋划绿色低碳产业生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在生产侧推进建设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开展整县光伏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建筑中推广应用太阳能,推进水电基地、风电基地和光伏基地以及风光水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建设;在消费侧推动绿色电能替代,推动交通运输、家庭用能等重点领域提升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农村地区开展零碳乡村示范,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分布式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优势能源。同时发挥可再生能源产业链长且就业多的优势,布局太阳能电池、氢能产业,培育储能产业链条发展。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获批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碳中和下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尽快恢复经济活力,努力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多赢的可持续发展是成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的应有之义。一方面,要持续发力保护好绿水青山,不断加强成都绿色生态本底优势,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继续落实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的部署要求,以绿道为脉络、以山川为景胜、以农田为景观、以城镇为景区,实现全域公园化,构建大美公园城市总体形态,使“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另一方面,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仅要利用自然更要增值自然,在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的基础上,抓住碳中和的历史机遇立足于长期视角布局可再生能源产业,避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造成传统高碳产业锁定,让绿水青山持续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增加生态保护的内源动力,以多赢方案使“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作者:李雨珊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博士后)

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蒋月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