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看成都公园城市之变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7月24日 08:41

在成都生活的人们,很容易感知幸福的温度。成都幸福生活之美的最直接来源是其城市之变。在这里,一年四季几乎都有花期,人们可以去新华大道欣赏木绣球,去武侯祠大街观看樱花,到红星桥目睹如紫色云霞般的泡桐,到猛追湾能感受洁白优雅的玉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家门口的“小游园”“微绿地”“运动公园”就成为一家大小的欢乐天地;如果你所住的地方恰好是天府绿道的区域,那么你在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上,每一步都能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事实上,成都的大每街小巷本身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景点,但人们却能出门就遇见“绿”,转角就能遇见“美”。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自此,这座千年之城开始了它新一轮的蝶变。三年来,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三年间,成都公园城市变在何处?

生态环境之变: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更加响亮

从城市诞生时起,塑造城市之美、创造美好生活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全球唯一能够远眺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成都这几年生态环境之变有目共睹,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也更加响亮。

在成都,有一群热衷拍摄雪山的“追峰人”们,他们的手机里,活跃着一个个名为“在成都遥望雪山”的微信群、QQ群。每逢天气晴朗时,群里的成员们都会纷纷晒出从自家窗前拍摄到的壮美雪山。一年365天,成都有多少天能遥望到雪山?2020年全年,在成都遥望雪山次数高达70次,其中在5—8月的时间里数据最为抢眼。但就在数年以前,让成都人不堪其扰的正是多发的雾霾天气。

久久为功的蓝天保卫战,锲而不舍的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成都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月1日至6月15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32天,同比增加14天;优良率79.5%,同比上升8.8个百分点。NO2、PM10、PM2.5、O3浓度分别为39、58、35、161微克/立方米,PM10、O3浓度同比分别下降6.5%、21.8%。水污染防治方面,今年1-5月,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优,全市2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2020年与2015年相比,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38天,PM2.5下降28.1%;SO2、CO、PM10、NO2四项指标达标。而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2020年,成都市森林面积由46.41万公顷增加到57.6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由3224万立方米增加到367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38.3%提高到40.2%。同时,成都累计建成各级绿道4780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主要生态指标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城绿相融,人城和谐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逐步呈现。

数据是冰冷的,但鲜活的生命却能实实在在地印证着这座雪山下公园城市的嬗变。

近日,成都一户市民家的阳台上突然来了几位“稀客”,一对红耳鹎在阳台上筑起了巢,还诞下了一窝小鸟。阳光下,绿叶中,鸟儿在窝里惬意地生活着。性格活泼的红耳鹎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中,在城市居民家中的阳台筑巢,这样的趣事实属少有。

但在市区里偶遇珍稀鸟类并能亲眼目睹并能拍摄下其觅食、栖息等场景的美事,在成都却越来越多见。

今年六月,一张数十只苍鹭立于锦江江心的照片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数年前,大群苍鹭同框的场景在成都难觅踪影,即便是专业摄影师想拍摄数十只苍鹭同框的画面,也只有驱车前往数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的地方。如今,成都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都能在城市或近郊的湿地、公园内偶遇白颊噪眉、白头鹎、棕脸鹟莺、棕背田鸡等珍稀鸟类。空中无尘、水里有鱼、岸边有树,成都的水生态治理和环境生态改善正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不断地得以重现。

此外,沿成都绕城打造的环城生态公园,已构建了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等多级城市生态体系,成为成都城市美好生活的体验空间和时尚、健康、休闲等融合的生活场景。同时,成都的青龙湖畔还在建设一座有机植入川西民居风格,充分展现蜀韵文化,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公园城市会客厅,集中展示公园城市意象。

通过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质,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响亮品牌正不断得以全面塑造。

生活方式之变:幸福美好生活可感可及

建设公园城市,绝非是在城市里多建设几座公园,而是秉持公园城市理念营造城市新形态、探索发展新路径,演绎着绿色与发展之间的价值转换。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整体系统的建设规划外,还必须要有细致入微的精雕细琢,着眼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无疑,成都的规划者和建设者深谙此理。为此,成都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新路径的积极探索。

家住高新区三瓦窑的小李,基本每天早上去上班,都会沿着家附近的“熊猫绿道”步行半个多小时到火车南站附近的公司,下班再步行回家。别小看这几公里的路程,一年四季,景致都不相同。小李说,这是她上班路上的“加油站”和下班路上的“疗愈站”,一来一回的路程,让自己每天的运动量够了,心情也十分舒畅。

这正是成都重构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个缩影。2020年以来,成都加快实施“绿道+”“公园+”策略,加快培育6大公园场景,计划建成1000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进一步推进社区绿道“串街连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培育更多新经济新业态场景,让市民有更多休闲、消费、娱乐的新选择。从此,回家的路不只是生态,也包含有休闲、健身、游憩、科普、文化体验等多元化功能。

以“上班的路”‘回家的路’为核心,以天府绿道为载体,城市空间的重塑和有机更新的概念正持续深入地延伸到市民的生活、通勤、休闲等各种生活场景。构建起一张慢行优先、绿色低碳、活力向上、智慧集约、界面优美的社区绿道网络体系,营造具有温度的人性化街道空间。

生活方式同样为之改变的,还有金牛区九里堤北路社区美好生活街巷附近的市民。尽管全长只有240米,但这条短短的街巷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锦江绿道相连,既是当地辖区国际化社区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锦江公园连接街巷重要点位。以前,这条街上全是麻将铺子,一家接一家。从昔日的“麻将一条街”,到今日的温馨回家路,从单一的市井娱乐,到有趣有料的文化生活,成都正通过公园城市的打造,不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以改造升级和新业态的布局导入,让一个又一个的老街区、老院落、老巷道,迸发着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就在今年7月,成都又正式印发了《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从“保护历史文化”“优化功能业态”“完善公服设施”“美化城市环境”“强化安全韧性”五个方面提出目标与指引,为成都的有机更新提供了路径、依据和准则,形成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成都有机更新共识,破题城市“成长的烦恼”难题。如今漫步在成都,就如徜徉在一个巨型的公园当中,草木城池皆有情。

公园城市建设为人民带来了哪些的福祉?截至目前,成都通过实施“两拆一增”“老公园·新活力”等行动,完成29个BRT车站景观提升及二环高架路防撞墙立体绿化试点,完成一环路子街巷景观提升43条、行道树增量提质132条,建成“金角银边”示范点位120个,新增绿地168.5公顷,新增立体绿化6.1万平方米,推动公园形态与社区空间无界融合。加快培育山水生态、天府绿道等6大公园场景,打造江滩公园、新桥社区、夜游锦江等场景品牌120余个,五岔子大桥、城市之眼、香香巷等网红打卡点位380余个;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基层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发展方式之变,城市经济动能澎湃非凡

在成都,从城市核心区到郊野,分布着的大大小小1000多个公园。公园的外墙已经陆续拆掉,市民能从四面随意进出,城市与公园已然融合为整体。市区里,无论是河岸边、火车站、马路旁还是居民小区里,你都能看到一个个将传统与现代手法完美融合的花境景观,烟火人间里也有静谧之境。

但怎样把这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作为动能之源,让绿色投资成为最优质的资产,让生态产品供给成为最普惠的民生?成都也给出了自己的答卷。“场景营城”就是其核心理念。

公园和周边社区无界融合,有触目可及的美丽图景、便捷可达的生态场景、触手可得的绿色服务,还有插花培训、园艺讲座等主题沙龙和“盆景展览”“草坪森林婚礼”等消费场景,创造新消费场景,点“绿”成金就成为这座城市飞跃的新引擎。

在新都区的天府沸腾小镇里,人们可以在树屋上吃火锅、在船上吃火锅、坐在湖边吃火锅。同属成都市域绿道体系的锦城绿道,从沸腾小镇的火锅庄园中贯穿而过。当地充分保留了原有大树,新增了绿化,并按景区要求来设计景观。一个具有浓郁川西特色的生态场景随之诞生,截至去年年底,沸腾小镇仅其中一家庄园的接待量,就达到日均4000人次。

不难看出,“场景营城”这一理念正契合了成都当下的发展所需,多元的场景除了能激发了市民的消费潜能,吸引游客外,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创造财富价值的空间,并吸引了人才的聚集。常被看做住宅区的成都麓湖生态城,也是一个产业项目。这个项目践行了“人—城—产”的逻辑,先营造人才理想的社区形态,从而聚集人气、进一步带动企业入驻,这同样也形成了魅力化的产业空间,可被称作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典范。

公园城市就是成都最大的新经济场景,最大的新经济平台。这几年来,成都依托公园城市建设,把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公园场景为原点,主动发布政府需求、政府供给和企业能力、企业协作四张“城市机会清单”,释放约1.9万亿元机会,让整个城市成为新经济企业发展伙伴。

围绕“绿道+”“公园+”模式,成都还将公园城市建设与TOD综合开发有机结合,把环境健康融入公园城市建设中,并通过“场景营造+产业植入”的方式,努力打造一种“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城市场景,助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截至今年6月,成都累计注册新经济企业52.1万家,平均每天有200余家新经济企业在成都诞生。

目前,220公里锦江绿道基本贯通,成都建成开放合江公园、濯锦公园、锦江自行车专用道等重要节点,提升改造子街巷46条,建成示范特色街区25条,整治滨水区风貌点位96处,营造新消费场景112个,“蜀都味、国际范”的都市滨水公园形态逐步呈现。GaWc全球城市排名从2016年第100位拉升至2020年第59位。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大考中,公园城市的生态优势、治理效能和活力韧性进一步彰显,成都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城市的万千美好,孕育于自然天成,离不开有序规划。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

三年来,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实现了规划理念、发展方式、营城路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让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日趋增强。

三年来,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到“自主探索”再到“示范区”,成都不负被寄予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时代使命,以“敢为天下先”的为民情怀,把城市构筑成可感可及的生态“花园”,营造了宜购宜憩的场景“游园”,塑造了和谐和美的人文“乐园”,打造出了一个共建共享的普惠“家园”,公园城市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正节节攀升,这座正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正向“未来之城”大步迈进。

从公园城市概念“首提地”到公园城市建设方案自主探索的“先行者”,再到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这一理念于成都而言,犹如一颗播种在蓉城沃土中的绿色种子,三年来在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一棵生机勃发的苗木,已展现出了枝繁叶茂之态。未来,公园城市建设又将迎来哪些变化?希望的苗木何时能成长为成荫的参天大树?刚刚结束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又为公园城市的未来,勾勒出一幅怎样的蓝图?

全会明确:到2025年,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基本构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到2030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全面建成,幸福美好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到2035年,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可持续的特质充分彰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

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灵秀画卷已渐渐铺就,草树云山、千秋瑞雪的旷世盛景已有期!

版面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何静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