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信息技术、中西部合作将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在主论坛上表示,2030年到2060年,预计我国二产贡献碳减排约5%。
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驱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邬贺铨提到了三个方面,包括能源互联网的能源管理与运行技术,减少弃风弃光,支持能源结构调整;通过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结合的工业互联网,可以实现提质增效减排,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优化生态管理,支撑碳吸收。
邬贺铨表示,想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碳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都需要调整和发展,其中,信息技术会起到非常重要的贡献,
从能源结构调整来看,信息技术有助于发展能源互联网,掌握风电光伏的发电量,帮助了解输电和储能的匹配度,减少弃风弃光;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产业网变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节能高效;而在碳汇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利用传感器,可以实时捕捉森林碳汇、海洋碳汇、农业碳汇等数据,精确评估碳排放。
但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邬贺铨认为,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信息技术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会在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作用,各行各业也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碳,包括我们每个人的绿色出行生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节能带来的贡献远远大于自身能耗,技术本身的能耗确实在增长中。”邬贺铨说,碳达峰之后,所有行业的碳排放都会降低,但信息技术产业的碳排放会上升,因为未来的数据中心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5G基站的建设密度也会越来越大,对技术本身的能耗是不能忽视的。
如何降低信息技术自身的能耗?邬贺铨分享了几点建议,他认为,眼下我们面临着地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新能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接下来应该形成有效机制来促进彼此的协调性,促进碳中和的发展。一是要着重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自身的节能减排;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三是要新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厂,注重传统行业的改造。“我们可以用一些办法来减少这种不平衡,比如将一些高耗能产业从东部转移到西部,就近利用西部比较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输送,也减少西部一些可再生能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的局面。”邬贺铨说,中西部的合作对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很好的贡献。
看度记者:冯天赐 陈轻语
版面编辑:孙雨彤
责任编辑:蒋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