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丨巫平丽:建议打造“当地化”素质教育体系 引领打造成都“音乐救助”体系
今天下午,成都市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座谈会举行。方方、付天力、王翔、刘艳、杨罗、巫平丽、杨青松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代表,点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成都按照中央和省委“五个着力”要求,围绕10个方面重点任务,实施项目清单责任制,完善台账管理和推进机制,确保条条落地、事事见效、群众受益。
截止目前,全市列入2021年完成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重个项点项目3092个,已完成1422个,完成率46%;涉及重大公共交通设施跨年度建设、常态化帮扶困难群众、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和需建立长效制度机制的338个项目,列为持续推进项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个承担孩子教育责任的母亲,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香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巫平丽对于目前最热门的“双减”政策进行了探讨。巫平丽认为在国家实施“双減”政策的背景下,当下青少年综合素质不足、三观偏差、身心健康等问题摆在大众面前亟待解决。会上,巫平丽就进一步加强“双减”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分享了五点建议。
一、推进素质教育 “当地化”发展,增强 “学生福祉”
成都作为一座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早在全国尚未对民众开放官学的西汉就有了文翁办学。当下成都正在建设国际化城市,应充分挖掘成都文化特质和教育优势,根据教育全球化、个性化、当地化发展新趋势,结合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社区等本土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当地化”的素质教育体系。比如在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他们的历史课都在博物馆上,这样既能学好历史,又更有体验感,离它近的学校在历史、博览、展示这些方面展现了先天的优势。“当地化”结合地域特征,既让学生学到知识,也更能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从小感知生活的美好,
触摸生活的幸福,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娃娃开启。
二、以美育为引领打造成都 “音乐救助体系”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成都正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希望结合“双减”进一步加强学生美育,着力推进音乐艺术教育,打造成都的 “音乐救助体系”,增强社会的粘合度,让特殊困难弱势群体从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热度和亮色。
三、建立完善学校、社会和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培养机制
“双減”后,可以用已经梳理出来的白名单,分类指导,完善准入规则,新建培训机构资源数据库,开展经常性培训指导,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从资源库引入优秀的社会组织培训机构走进学校,将其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又一个抓手,缓解学校师资不足、教师上班时间过长、专业个性化不突出、一刀切等相关问题,拓宽教育改革发展路径。
四、建设完善成都校园素质数育学习平台
成都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先、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可以借鉴教育发达国家学校学习平台建设的做法,为各年龄段的学生建立简单、安全、易操作的校园学习平台。结合当今教育全球化的特点,建立完善涵盖成都全域乃至国内外优质文化资源的素质学习平合,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开阔眼界,观当今、看世果!
五、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市民综合素质提升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在成都影院上映,观众踊跃热烈堪称假日景观,优秀的文化艺术就是有这样的影响力、凝聚力。希望成都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鼓励文艺精品创作,组织各类榜样模范人物走进校园、社区。立德树人,提开全体市民素质,培养有担当的铮铮铁骨少年,让成都这座公园城市的美与市民的综合素质相得益彰,成为天府之美中最有光彩的部分。
看度记者:张强 陈康扬 张昭宇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雷启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