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 杨罗:不仅要建设公园城市 也要建成健康长寿城市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10月22日 16:37

今天下午,成都市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座谈会举行。方方、付天力、王翔、刘艳、杨罗、巫平丽、杨青松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代表,点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成都按照中央和省委“五个着力”要求,围绕10个方面重点任务,实施项目清单责任制,完善台账管理和推进机制,确保条条落地、事事见效、群众受益。

截止目前,全市列入2021年完成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重个项点项目3092个,已完成1422个,完成率46%;涉及重大公共交通设施跨年度建设、常态化帮扶困难群众、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和需建立长效制度机制的338个项目,列为持续推进项目。

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罗围绕“病有良医”这个主题,作了发言。

据了解,2020年成都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4368.19万,其中医院诊疗7096.86万人次占大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6595.39万人次,低于全国53.2%甚至低于全省57.24%的水平。杨罗认为,成都存在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能力薄弱的问题。而解决老百姓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分级诊疗、防治结合,措施包括加强医共体建设、推动医防融合。针对这一方面,杨罗分享了四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的协作,探索医院与社区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医院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真正做到预防洽疗一体。社区作为医院前端窗口,承接需要专科介入前的基本普通治疗以及专科治疗后的随访管理等,医院主要接收急危重症、手术等需住院治疗的患者;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医院赋予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特殊疾病认定资格;探索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联系结对模式,加强内部上下联动,形成闭环管理,减少群众来回跑路、问医无门的现象,提高诊治及效性,降低医疗负担,缓解看病难。

二、医疗的核心是医疗技术,建议加强校地合作,利用好成都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实施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提升计划,定向培养人才,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技术水平。

三、在医疗团队建设方面,我们不仅在医疗机构内部要做MDT(多学科协作),在医疗机构之间,特别是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也要采用MDT。简单来说就是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采用“1+1+1+1+N”的模式,即家庭医生团队包括1位社区全科医师、1位社区护士、1位社区营养师、1位社区心理医师、N位上级医院指导专家,建立全科——专科联动协作机制,建立医联体一体化服务模式,加强慢病管理能力与管理体系建设。

四、加大对大成都范围内常驻人口健康档案的建立力度,积极践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全市统一构建老百姓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健康档案全覆盖、家庭医生全覆盖,做到家庭医生是老百姓健康的第一守门人,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干预,把成都不仅建设成为公园城市,也要建成健康长寿城市。

看度记者:张强 陈康扬 张昭宇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