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故事 | 孙红松两次支援炉霍:根本没时间感受“高原孤独”
2021年5月,作为成都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县工作队副领队的孙红松再次从成都启程前往炉霍,只是这一次,他的路途不再是皲裂的水泥路,而是平整的柏油路。之所以说“再次”,因为如今对乡村振兴工作满怀热忱的他,2014年至2016年期间也曾在这片土地上,为脱贫攻坚工作挥洒过汗水。
“战斗过的地方”
在短视频还没有如此风靡的年代,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炉霍等高原地区对不少成都人而言是陌生又神秘的。即使风景秀美,但据孙红松描述,2015年从成都驱车到炉霍,仍需要近两天漫长而颠簸的车程。“当地的条件非常艰苦,加上对这边不了解,很少人愿意来。在这种事情上,我作为一个退役军人,应该冲在前面。”2014年,第一次对口支援工作的机会出现了,对于尚不到40岁的转业军人孙红松而言,他曾走南闯北,身体素质过硬,这既是一次必须迎头冲锋的挑战,又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
孙红松(左)与同事
“2015年,国家开始在炉霍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第一份脱贫攻坚文件,就是我和现任炉霍县副县长亚玛共同商议出来的。”
与孙红松同一批赴炉霍的25位干部,既要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肩负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有人以为进行对口支援工作,还能上半年班,休息半年,实际根本不是这样!条件非常艰苦,要上山下乡,要面临恶劣天气。”
而对于远离家乡、妻儿的“高原孤独”,他表示“根本没有时间去感受”。炉霍县委县政府所在的办公地被围栏围起,但其中有一处缺了一根柱子,恰好可供人通行,“你们有机会可以看看,那就是我们熬夜加班的出口。”说这些的时候,孙红松脸上挂着踏实的笑容。
就这样,锦江区与炉霍紧密携手、竭尽心力,见证着脱贫攻坚的蓝图一个个变为现实。
孙红松(右一)到炉霍展开工作
“并肩作战的人”
十四五开局之年,孙红松再次争取到了回到炉霍的机会,这不仅是组织需要,也是他自己的心愿。“在自己还能参加对口支援工作的年龄,再一次登上了高原的土地,参与锦江区对口支援帮扶的十四五规划,如此伟大的时刻,我认为我是比较幸运的。”虽然如今不比数年前,他行动时明显感觉到了体能的下降,但曾是军人的孙红松,对于自己“战斗过的地方”与“并肩作战的人”,总是深怀眷恋。
炉霍县共有16个乡镇、175个村,2015在组织部任职的孙红松,与乡镇机关的干部群众逐渐建立了紧密的联结。为了响应当时的群众工作全覆盖工作,每个对口支援干部在当地结对了一到两个“亲戚”,进行对口帮扶。孙红松告诉看度记者,他认的“亲戚”是来自炉霍中学,父母双亡的女孩智西,他从前在炉霍时,每个月都会送去牛奶、蛋糕看望她。“离开很多年,听说这位女孩已经上了中专,甚至参加工作了,心里很牵挂她。”
孙红松为孩子们分发礼物
“远在家乡的战友”
2020年,炉霍县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验收及国家复核检查,群众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成都到炉霍的车程如今已缩短至八小时左右,柏油路一路向西,成为了自驾游的网红路线。见证曾经在炉霍种下的种子开花结果,孙红松很自豪,“让我们所有参与过炉霍对口支援工作的人与有荣焉。如今这里的人民生活美好,我们的干部来到这,确实为当地带来了巨大改变。”
炉霍美景
像孙红松这样成就“大家”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小家有些亏欠。他告诉看度记者,2007年12月妻子临盆,那时还是一名军人的他有令在身,远在沿海,没能亲眼看到孩子降生。
第一次来炉霍进行对口支援工作期间,孙红松的孩子刚过6岁,面临择校的关键期,妻子虽有担忧,却也支持他做不留遗憾的选择。这让我们看到,为对口支援工作奉献自我的干部们,身后无疑都有一个伟大的家庭。有一回,远在成都的孩子考出了“双百分”的好成绩,孙红松喜不自胜。他在自己的朋友圈洋洋洒洒写道,父亲离家,孩子尚且能获得如此成绩,在这里的我们,也要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到“满分”。
看度记者:叶升芃
版面编辑:朱书婉
责任编辑:雷启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