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 优化市域空间格局 成都以城市功能为导向助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12月29日 12:40

12月29日上午,成都召开解读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助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上有何新发展?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胡斌表示,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研究出台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调整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为成都以城市功能为导向优化空间、配置资源、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

成都市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空间格局优化上,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着眼破解部分区域开发强度过高的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顺应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为此,规划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提出严格保护“两山、两网、两环”生态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立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保护“六片”耕地和农业集中保护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成都平原良田沃土;至2035年,实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达到78%。我们还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水平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蓝网,强化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开展城市生态用地改革创新,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同时,强化对特殊区域的管控,通过强化龙门山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龙泉山国家储备林建设、环城生态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城市碳汇能力;通过引风入城,构建“8+26+N”的通风廊道体系,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

二是着眼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功能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体系。以功能为引领,推动“五中心一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全域统筹布局,构建基本功能就近满足、优质均衡,核心功能各展其长、互相支撑的发展格局,提升极核主干能级。做优做强中心城区,聚焦高端要素运筹、国际交流交往、现代服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能,加快疏解非核心功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空间品质和发展活力;做优做强城市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承载国家赋能,聚焦创新策源转化、国际门户枢纽、新兴产业集聚等核心功能,建强重大功能平台,打造城市创新发展新引擎;做优做强郊区新城,厚植生态价值转换、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等核心功能,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引领乡村振兴。同时各地区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功能,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着眼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科学确定各类用地比例,推动职住平衡,强化就近配套,实现用地结构均衡合理。立足补短板、提品质,规划提出适度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工业用地的占比,提升路网密度,实现用地结构均衡合理,通过推动产城融合布局、减少跨区通勤,让职住更加平衡适宜、出行更加便捷舒适,我们还将制定公园城市职住平衡规划导则,研究建立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指标体系,结合城市有机更新、TOD综合开发等,合理匹配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提高公服设施与人口匹配度,推动职住平衡,至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距离保持在8-10公里范围,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45%。同时,强化就近配套,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郊区新城均衡布局,加快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努力让市民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享受好服务、感受好生态。

四是着眼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增存并重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公园城市内涵式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突出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实施集约高效的TOD综合开发,加快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加强地下空间的多元复合利用。同时,进一步完善集约利用的相关机制,实行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情况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相挂钩,开展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盘活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指标双下”;为适应功能融合发展,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建立国有建设用地多种用途混合利用制度,制定混合用地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为不断适应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等新要求,我们还将创新土地出让方式,实行工业用地弹性供应,分类采取短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长期出让等多种供地方式,鼓励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

版面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何静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