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聚天下英才 构筑价值生态 成都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
2021年12月23日,兴隆湖畔天府海创园内如火如荼,“天府永兴实验室”牌匾徐徐揭开。自6月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揭牌以来,天府实验室体系又添强力支撑,汇聚了由张远航、贺克斌、许唯临等9名院士领衔的“顶流天团”,正成为国内碳中和领域战略人才荟萃的创新策源地。
城以才立,业以才兴。近年来,成都人才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根本遵循,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为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担当全省“主干”责任、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截至目前,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93万人,人才总量达587.58万人,其中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3788人。成都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李克强总理来蓉调研期间点赞成都“这里汇聚了四面八方的人才,展现出很大的吸引力”。
谋创新政策,以城市之名广聚志士贤才
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线和定星盘。近年来,成都上接城市发展战略、下接用人主体需求,不断加强政策创新,推动从拼政策、给优惠的“1.0版本”到搭平台、给机会的“2.0版本”再到优平台、营生态的“3.0版本”转变,筑牢人才工作的持久竞争优势。
下好求贤先手棋,敞开胸怀聚英才。2017年7月,成都出台“人才新政12条”,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人才安居工程”“全民免费技术技能培训”等政策举措,吸引新落户青年大学生近58万人,带动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老龄化率较2016年降低2.8个百分点,促进“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叠加释放。
“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以来吸引新落户青年大学生近58万人
四海人才纷至沓来,需要的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发展机遇和事业舞台。2020年9月,成都出台“人才新政2.0版”,推出“实施天府实验室全球高端人才招引计划”“打造成都特色专业群”“支持高能级平台向社会开放”等政策举措,推动从资源要素吸引人才向全要素协同开发人才转变。
以体制机制改革“关键一招”,打通人才开发“任督二脉”。2017年成都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出台“成都人才36条”,推开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之门。让用人主体“站C位”,创新实施“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将人才评审权充分赋予头部企业,定向遴选培育出首批252名产业领军人才。为人才松绑,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推动实现“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
春芽破土、花开频频。2019年7月,通威太阳能(成都)公司光伏学院设立了全国首个工程系列新能源专业中(初)级职称委员会,已完成31家新能源产业企业215人职称评定;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大量科技成果从“沉睡”中唤醒,被誉为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实践……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出的创新创造活力,如同一江春水,在蓉城大地尽情奔涌。
行创新路径,以“蓉漂”品牌塑造城市比较优势
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有一面暖心墙,留下了许多“蓉漂”对成都的真情告白,让来到这里的人们频频驻足。其中的“蓉漂之后、再无漂泊”,不仅是人才的肺腑之言,更是城市品牌塑造的核心要义。近年来,成都顺应流量经济时代发展需求,创新将品牌化战略植入人才工作,塑造了具有显示度和深入人心的“蓉漂”品牌,打造系列拳头产品及衍生产品,大力营造“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的社会氛围。
2020年4月16日,随着一声响亮的钟声,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这也是西南地区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成都先导董事长李进是一名地道的“蓉漂”,还担任了“蓉漂招才大使”,同时,他作为“蓉漂人才发展学院”的一名学员,和团队在公司上市前参加了学院“IPO新机遇”等课程的定制化培训。“正是成都的人才政策、创新环境以及精准赋能,成就了如今的成都先导”,李进坦言道。
“蓉漂人才发展学院”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
厚积成势,握指成拳。引才的“蓉漂计划”,累计引进959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8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孕育出20余家上市企业、18家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招才的“蓉漂人才荟”,赴海内外重点城市举办870场次招才引智活动,签约近20万人;育才的“蓉漂人才发展学院”,链接“首尔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得到大学”等19家优质培训机构资源,累计培训42万人次;礼才的“蓉城人才绿卡”,累计服务超过31.5万人次;留才的“蓉漂青年人才驿站”,累计接待近6万青年大学生入住……
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对人才全生命周期发展的立体化支撑,更是将尊才爱才的文化底蕴镌刻在城市基因里。
“蓉漂青年人才驿站”为来蓉应聘大学生提供短期免费住宿
据成华区青年人才驿站管理员沈娟回忆,自2017年7月,成都第一家青年人才驿站在这里揭幕后,她就与“蓉漂”再也分不开了,“我们就是要管理好、服务好,让青年人才驿站真正成为‘蓉漂’在成都的第一座温情港湾。”
筑创新场景,以事业平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布局创新源头、打造创新平台上奋力求解,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场景实验室,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造潜能。
谈到平台,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毅感慨颇丰,作为校地协同创新平台的“尖子生”之一,研究院从创业初期3人在集装箱里办公,发展到如今集聚38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孵化出1家瞪羚企业和5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零碳城市能源系统及绿氢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雨后春笋般在蓉城大地盎然生长,聚集了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生物治疗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12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正面向海内外加速汇聚四类战略人才。
创新创业“热带雨林”态势初显,超88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全面铺开、310家创新创业平台多点开花,建成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74个国家级孵化平台,培育61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被誉为全国“双创”第四城。
校地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展,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21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规划建设“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等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引进上海交大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等80余个校地协同创新平台。
汇创新合力,以人才协同开发提升区域开放势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方阵,既有“创新大咖”和“能工巧匠”的珠联璧合,又有塔尖耸立、塔基厚实的才智梯队。
2021年10月14日,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开幕,引起广泛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32支代表队、529名技能人才齐聚蓉城、艺决高低。决赛开幕前夕,全国首个针对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礼遇政策——《成都市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措施》正式出台,彰显了城市对产业工匠的至诚敬意。截至目前,成都评选“成都工匠”1812名,技能人才总量达26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8万人。
选手参加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钳工工种比赛
“通过各项赛事引育人才,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让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愿意到这座公园城市实现价值、成就梦想。”“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何波如是说。
广开进贤之路,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217万人;实施“蓉城教育名家”培养计划,培养近万名教育人才;落地钟南山院士工作站和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全市卫生人才超25万人;打造乡村振兴人才“成都模式”,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0.5万人……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各类人才在超大城市的强势崛起中共建共享,与成都相互成就、彼此印证。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近年来,成都主动嵌入全球人才网络、配置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构建多层次、开放式、全要素的人才发展平台,推动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面向全球开放聚才,创新实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以城市之名向海内外发布成都急需紧缺人才岗位图谱,搭建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平台,收到简历投递超110万人次。吸引欧洲规模最大的科技竞赛年度旗舰活动——Junction全球科技马拉松竞赛首次走出芬兰、落地成都,开辟海外人才引育新赛道。
Junction全球科技马拉松竞赛走出芬兰、落地成都
面向全国协同发展,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推动创新平台共建、人才活动联办、人才服务共享。携手14个副省级城市共建“城市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平台”,构筑区域开放共享新格局。面向全省携手联动,加快实体化运行全省“创新共同体”,构建“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其他市(州)”等人力资源共享新模式。
营创新生态,以优质服务守护人才价值归属
“小牛哥·刹一脚”智慧驿站坐落在锦江区牛市口街道,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灵活就业的新职业人才提供了24小时不打烊的“路上之家”。“蓉漂”王柯皓是一名外卖小哥,也是驿站的常客。“累了到这歇歇脚,手机没电了到这充充电,尤其是深夜路过,总能看见驿站灯火通明,很温暖。”王柯皓说,他很喜欢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也充满为未来奋斗的动力。
既关注战略人才的事业发展,也关注新职业人才的切身需求。成都新职业人群增量居全国第二位,而这类“职工驿站”在成都已建成了783个。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其中蕴含了生态环境与人才聚集的辩证关系。成都连续13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服务供给,营造人人都被看见、被尊重、被关怀的价值生态。
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都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协同推进的人才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由组织部门主管的新型社会组织——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以及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功能型党组织——成都市“蓉漂”人才综合党委,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相得益彰。“蓉漂”人才综合党委委员段丽丽回忆,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关键时期,她作为“蓉漂”党员专家科技志愿者服务团物资筹备组组长,和其他650名专家一同召集捐款1078万元、捐献食品物资32.5吨,为疫情防控贡献绵薄之力。
成都市“蓉漂”人才综合党委正式成立
资深“蓉漂”杜甫曾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道出了千百年来人才的真切渴盼。自启动人才安居工程以来,成都累计建设人才公寓9.9万套,已有37个项目面向各类人才启动租售,构建起“租售补”并举的服务体系,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居全国首位,让广大“蓉漂”真正实现“住有宜居、心有所归”。
这是一个群星璀璨、万马驰骋的时代。这是一座呼唤人才、成就人才的城市。
成都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引的方向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以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的奋力担当和主动作为,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构筑人才价值生态,让人人都能在奋斗翱翔中成就价值、绽放出彩。
版面编辑:朱玲玉
责任编辑:吴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