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代表⑥丨姜文盛:哪里有“战鹰”,哪里就是他的战场

来源:川观新闻 2022年09月29日 11:05

人物名片

姜文盛,男,汉族,1968年1月出生,199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级技术专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一帧帧画面见证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也记录着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级技术专家姜文盛的忠诚与奉献。他把平凡日子铺成了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闪耀征程,用30多年如一日的奋斗,铸就战鹰翱翔天际的翅膀。

“无论在哪里,都要争一口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苏-27战斗机凭借一套眼镜蛇机动惊艳全球的时候,中国却连一架属于自己的三代战机都没有。“空军的底气到底在哪里,我们都憋着一口气、都在赌一口气。无论在哪里,都要争一口气!”填写高考志愿时,姜文盛这样说。那一年,他17岁。

姜文盛(右)

出生于共和国第一代船舶工人家庭的姜文盛,放弃了父母希望他从事的船舶工业,把理想树立在蓝天白云之间,报考进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造。

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分配机会,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奔赴大西南,毅然投身祖国航空事业。那一年,他刚刚21岁。

择一业,精一生。在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一名普通试验员到组长、科长,从总工艺师再到首席工艺师,姜文盛将自己的领域专研到了极致,成为了公司特设专业当之无愧的带头人。1998年12月,姜文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徽照耀下,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理想和事业上。

30多年来,姜文盛参与和主持多个型号飞机特设系统的工艺设计,攻克了无数外场技术问题,推动了国家航空武器装备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他参与研制的歼-10战斗机、歼-20战斗机等多个机型已成为拱卫祖国蓝天的主战力量。

姜文盛(右)

“必须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2021年7月1日,全世界目光汇聚天安门广场。“哪里有战鹰,哪里就是我的战场。”姜文盛主管此次庆典空中表演战机保障任务。他的眼神里除了向往,还带着丝丝紧张……

当年5月初,他带领着一支由38家单位组成的百人联合保障团队正式出征。“这是不容有失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战斗状态!”他时刻提醒团队,也是提醒自己。

6月18日晚8点,距离飞机最后一次编队预演仅剩10个小时。然而,此时的7号机库却弥漫着紧张与焦急,一个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故障,让团队发愁了几个小时。

“10小时内必须解决,这就是我们的战斗。”姜文盛立刻组织大家成立攻关小组展开论证。

是现场组织维修还是远程调运备件?如何安全拆装?能否恢复状态?面对重重困难,他绕着机库一个人静静地踱步、深深地思考,最终拍板决定“立刻申请更换备件,要快!必须保证明天的飞行!”

同事们在他的带领下,一面组织外场拆卸,一面协调内场备件,“30分钟备件到位、1小时内登机发运”,一场跨越千里的联动攻坚霎时打响,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

谈起那晚的惊心动魄,团队的同事说:“多亏有姜工一锤定音。”他却很平静:“我只是做了一个决策,真正了不起的是大家。”

姜文盛(左)

“没有不可能,一定能干成!”

“一定能干成!”是姜文盛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路走来,姜文盛常常“拍胸口”,完成过很多“不可能”。

一次,航空工业集团突然接到紧急任务:需用73天时间,对某型战机一个系统进行改装。但这个系统涉及3700多个零件,要在短时间完成生产,本身就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临危受命的姜文盛没有任何迟疑。“组织需要就是行动命令,没有不可能,一定能干成!”

他迅疾带领团队投身系统设计、试验、生产、试改装、评审、批量生产、全面改装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中,一个个新问题的出现让他始料不及,光零件强度计算就反复做了数套方案。他和团队只有不断地挤时间提效率,工作计划从按周到按天,再改为按小时推进,最终顺利攻克了这一全新的技术难题。

当初豪情满怀的年轻人如今鬓已星星也,但他出发时的承诺从未改变。一年200多天出差在外,走路永远风风火火,50多岁的姜文盛怀揣着强军梦、澎湃着报国心,在建设航空强国的伟大征程上努力奔跑、全力冲刺。

姜文盛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雷启枝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