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市 共创未来⑧ | 紧扣产业建圈强链 东部新区这样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制造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要。”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制造强市”写入党代会报告;8月1日,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位势能级提升。
11月18日,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召开,分析研判当前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并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对于成都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各区(市)县在忙些什么?接下来又会怎么干?
记者从东部新区了解到,新区自成立以来,已签约制造业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1352.9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已开工23个。今年以来,新区积极应对高温限电和疫情防控压力,扎实推动稳经济政策落地实施,全力稳增长促投资。预计1—10月完成工业投资26亿元,同比增长170.8%;今年全年新入库工业项目36个以上、工业投资倍增跃进。
蜂巢能源项目建设图 图据东部新区微信公众号
下一步,东部新区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补齐薄弱短板,凝聚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坚持以临空经济为特质、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的产业发展方向,聚焦新能源汽车、航空发动机、智能装备制造、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赛道,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补足产业链短板。加速形成链主引领态势,蜀道轨交加快建设、蜂巢能源一期明年5月建成、中科翼能年底前完成试验件上台调试。持续开展
制造业招商攻坚,推动九天中创等23个签约项目加快落地,其中海目星激光、利君特种装备等8个项目今年开工。抢占价值链高点。瞄准临空制造业高端环节发展航空研发制造与维修服务,加快锦鑫瑞途地面维修、空客A321客改货建设投运,带动航空零部件制造、工程技术、航材贸易等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做优城市基础功能。推动医疗体系强基,形成以华西综合性医院为龙头、覆盖全域的紧密型医联体;塑造优质教育品牌,加快成都七中、石笋街小学等5所优质中小学和民航飞院、成都体院等高校建设;强化人才住房保障,布局建设143万平万米、23000套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商品住房,为聚集10万产业人才创造条件。
突出创新驱动,加速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服务产业升级需要,构建高能级创新策源转化平台,助力产业链创新链加速融合。增强创新策源转化能力。推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申报国家医学中心,加快民航科创示范区、天府锦城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创新策源、转化生产、配套设施同步投用。持续壮大人才队伍,用好30亿元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在引进张兴栋院士和3个行业领军人才团队基础上,推动入驻34个意向合作科研团队。做强功能性创新平台。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力争明年底前建成投用,强化与已签约引进的国检集团、中大检测等10家企业前期合作,推动入驻即产出,弥补装备制造技术成果“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关键环节短板。鼓励市场主体科技创新。发挥好总规模15.6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支持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家。
加强功能承载,精准匹配核心要素供给
坚持要素围绕项目配套,强化生产核心要素供给保障,大力推进产业载体建设。强化用地精准匹配。坚守工业用地规模不低于集中建设区30%,建立土地分级保障制度,优先保障重大功能项目;推行功能片区放权赋能改革,对规划、土地、建设等56项审批事项精简流程,力争实现“供地即开工、开工即入库”,项目投资加速向实物量转化。强化电力能源保障。针对新区能源基础薄弱短板,编制电力和燃气专项规划,加快建设3座220千伏、5座110千伏变电站、丹景输气站。同步建设输变电网和燃气输配系统,力争十四五期间供电容量达到2070MVA、供气量达到280万方/天。强化产业载体支撑,推动300万平米科创空间和标准厂房规划建设,力争今年10.6万平米建成、38.3万平米主体竣工;力促未来医学城蜂巢加速器加快建设,天府综合保税区具备封关运行条件,力争海关总署早日批复。
强化精准服务,分类施治壮大存量企业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针对新区存量工业底子较薄、质效较低、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引育并举服务企业发展。力促企业稳产增产,落实《推动存量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实施“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工程,确保年内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6家以上。深化专班服务工作机制,“点对点、一对一”包干联系规上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用能、用地、用工等各类诉求。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引导家具建材、金属铸件等高能耗高排放企业有序腾退,推动四川轮胎橡胶、帝欧家居等重点企业有序调迁,优质企业集中资源加快发展。
成都东部新区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建设,全力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工业经济占GDP比重达到20%,为成都制造强市建设强化新区担当。
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叶升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