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市 共创未来 ⑯| 温江区锚定建圈强链 着力产业赋能 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看度新闻 2022年11月30日 22: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制造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要。”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制造强市”写入党代会报告;8月1日,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位势能级提升。

11月18日,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召开,分析研判当前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并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对于成都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各区(市)县在忙些什么?接下来又会怎么干?

记者了解到,温江区围绕“三个做优做强”、制造强市战略、产业建圈强链,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成效。

11月中旬,成都医学城13个项目集中动工

突破瓶颈,深挖产业发展潜能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成立制造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十四五”先进制造业规划,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二是强化项目招引稳投资。新签约先进制造业项目29个,协议投资77.86亿元。新增入库工业项目投资规模40亿元。三是引导企业转型升级。认定数字化车间8个、智能工厂2个,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企业获批工业设计中心。

延展优势,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是建圈强链成效初显。科学绘制、动态更新产业图谱,产业基金累计投资项目32个,带动11个项目在温投资134亿元。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 9个。获批全国唯一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二是全域开放加快形成。与成都高新区、广州南沙区开展区域合作,分别形成21项、20项合作事项;与西南财大合作打造天府商务服务区,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三是企业培育推进有力。推动 32 家工业企业小升规,环龙织物成功上市,百利天恒实现科创板零突破,培育国家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5 家,同比增长128.6%。

筑强支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国首创“提醒服务”,迅速高效解决工业企业各类诉求 534个。及时精准出台工业纾困解难政策,免申即享兑现闭环生产和高温电费补贴 345 万元,极致压缩企业享受扶持政策时效。二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全力推进成都西 500KV 输变电工程配套拆迁工作开展完成渡桥220KV、光明 110KV 变电站项目立项前期规划审批,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三是对上争取持续加强。获批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争取上级资金 2285 万元,新增项目供地 243.85 亩。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温江区将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市制造业发展贡献温江力量,具体方法包括:

大干快干促进有效投资

一是加快在建项目进度稳投贫。加快推进科伦生物、成都药明生物等22个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提前开工一批项目增投资。采取“熟地换生地”方式,推动远大医药、丰树国际等6个原计划明年启动建设的重大项目提前到今年开工,加快形成一批新的实物投资量。

加力加劲推动建圈强链

一是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做强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支撑;快速提升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能级;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专精特新发展。二是扭住链主。建立链主企业名录库,围绕链主企业“一企一策”服务,全力支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华健未来、百裕等企业上市。瞄准高能级500强等各类榜单,用好上级政策,积极招引一批高能级链主项目,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链主企业培育体系。三是延伸链条。鼓励链主企业在配套链、要素链、技术链等方面开展行业垂直整合,着眼“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梳理策划补链强链延链重大项目,培育细分领域“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四是做优生态。建立“链士人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产业引育新模式,精准制定产业政策,形成“一个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一条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格局。五是深化校地企作。充分发挥在温高校科研优势,探索建立形成“教学研-成果转化一市场应用一反哺教学”价值转化链环。

聚势乘势筑强城市功能

抢抓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重点片区建设机遇,打造区域先进制造新增长极。一是实施现代产业支撑工程。突出重点产业领域联动,加快建设创新药项目群,推进东方基因等高端医疗器械项目群建设,打造“IT+BT”产业高地。二是实施创新平台推进工程。加快建设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穷中心等创新平台、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赋能创新成果转化。三是实施产业载体扩容工程提速建设省药械化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推动电子科三医及人工智能科技园建成投运。

深耕存量空间力促质效提升

一是工业旅游赋能区域价值提升。策划工业跨界新消费场景,打造高颜值、新消费的工业文化街区,延续工业文明、提升园区价值。二是建立国有公司收储回购模式。全面动态掌握工业用地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对用而未尽和低效工业用地集中收回,实现有限空间创造无限价值。三是前瞻谋划能源布局。策划实施核心功能区地块红线外电力专线、分布式能源等配套项目包装,为企业发展提供安心稳定的能源保障。

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雷启枝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