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市 共创未来 ⑱| 郫都区坚持产业建圈强链理念 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制造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要。”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制造强市”写入党代会报告;8月1日,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位势能级提升。
11月18日,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召开,分析研判当前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并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对于成都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各区(市)县在忙些什么?接下来又会怎么干?
记者了解到,郫都区正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抢抓全市先进制造业建圈强链“百日攻坚”行动契机,着力招引促建、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9月,全区 254 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70.4 亿元,同比增长 2.0%,二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 20.1%,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主导产业产值达到 131.3 亿元,工业投资完成 64.3 亿元,其中技改投资完成 25.46 亿元。
目前郫都区正在着力实施这些工作:
加快项目招引促建
一是实施项目精准招商。精准梳理各类 500 强企业名单,形成产业链目标企业精准招引清单、重点目标企业拜访清单、重点合作机构建议清单,开展“挂图式”招商。对接重点企业160余家,备案项目有效信息 115条,签约引进东材科技、联拓食品、贵州航锐等产业化项目 16个,总投资137.1亿元。
二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建立双人促建、吹哨报到、分级调度等五大机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疏通建设“堵点”,推动苏试试验、泰洪升等5个项目竣工投产,世强先进、成都龙盾等11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建立多部门“并联促建”机制,推动佳驰科技、软通动力、东方氢能、凯乐电子等4个项目动工建设。
做优做实企业服务
一是建立“企业服务管家”制度。建立由“1家企业+1名服务管家+1名服务专员”的企业服务制度,走访企业879家,累计收集企业诉求224个,协调解决问题188个。
二是搭建多元服务平台。举办银企对接、融资推介、人力资源服务等主题沙龙,加大壮大贷、振兴贷推广力度,上半年定制性金融产品投放量超3亿元。举办部门和企业“面对面”专题会,协调解决频苛微、圣朗商业等重点企业困难诉求578件。
三是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出台《成都市郫都区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0条政策措施》,采取“免申即享”方式向193家工业企业兑现扶持资金1027万元。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
聚力发展重点产业
一是军民融合产业质效提升。签约落户成都智能空中无人系统创新中心,入驻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签约入驻宙合星汇、新天凯特等一批军民融合平台和产业化项目。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区域转化基地实体化运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交易等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四威科创基地项目建设,一期一批次11月底试运行。
二是氢能产业创新突破。开展重点项目靶向引育,与东方电有合作建设东方氢能产业园,一期主体已完成,导入四川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打造氢能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中心、科普中心、运维服务及大数据中心、应用示范中心,招引东德实业、势加透博、省特检院等6个关联企业入驻园区。改造完成西南地区首座“中石油古城油氢合建站”;累计推广应用郫都造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200 辆,安全运营总里程达 1300 万公里。
下一步郫都区将重点做好这些工作:
着力招大引强,推动产业强链
实施制造业建圈强链行动,重点围绕京东方、二十九所、东方电气等链主企业,依托国盾融合创新中心、华为智算中心等科创载体资源,积极对接圈链牵头单位,联动深入挖掘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项目信息,精准招引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和关键配套企业、对区域经济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平台型机构和赋能型企业以及引进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提升产业层级和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优化产业生态
深化“一对一”专班专员机制,梳理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配套环节等需求,形成工作清单,实施精准服务。拓展产业发展载体空间,探索推广工业用地“标准地”,积极对上争取新增工业用地规模,加快推进低效闲置土地清理。用好氢能等产业基金,发挥重大项目聚集优势,大力引进领军人才,不断优化产业生态。
落实安全责任,筑牢发展底线
持续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以城镇燃气、小水电、有限空间作业、粉尘防爆等领域为重点,强化工业企业安全隐患整治,做好安全风险防控,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雷启枝
审核:李程
评论